伊洛汇流:历史的回响(伊河故事10)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20 10:46:26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曹植来到洛阳,得知甄氏已死,不由悲痛万分。曹丕见状,将甄氏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曹植,就让他回山东的封地了。
当时的京师洛阳,位于今天的汉魏洛阳故城。曹植从这里出发,“背伊阙,越公式辕,经通谷,陵景山”,绕了一个弯子后,于傍晚时分来到伊洛河边,已是人困马乏。
在河边休息的曹植因思念甄氏精神恍惚,仿佛看到甄氏化身洛神,正凌波御风而来,“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遂作《感甄赋》寄托感情。
曹丕对此事心知肚明,也没追究,倒是曹叡坐不住了。四年后,曹叡登基称帝,将《感甄赋》改为《洛神赋》,以掩饰叔叔与母亲的这段恋情。不仅如此,他一直不肯重用曹植,让这位才高八斗的叔叔备受冷落,41岁就郁郁而终。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这是曹植在《赠白马王彪》中的诗句,作于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他在伊洛河边来了又去,一不留神,就给后人留下了名作。
东晋时,大画家顾恺之根据《洛神赋》作了《洛神赋图》,至今有宋代摹本流传。
夹河滩上说往事
今天的伊汭,在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东约一公里处。这里形成了一个三角洲,伊河在南,洛河在北,河滩上是大片金黄的麦田。
“因为伊河和洛河交汇,过去这里叫双龙镇。”80岁的刘荣钦老人说,岳滩村和王庄村离得很近,以前遇到灾荒,人们都会到“黄大王故里”避难。现在村里的房子也多比道路高出一大截,就是为了防水患,不过好在“这些年夹河滩基本不发水了”。
史料记载,隋朝以前的伊汭,当在今偃师市佃庄镇河头村一带。公元1786年,伊河与洛河交汇处东移近两公里,后来再次东移。
“伊洛河上原有不少渡口,后来修了路、架了桥,走着很方便,渡口就没了。”刘荣钦老人说,岳滩村东边有个杨村渡口,10多年前还在用,现在基本看不到了。
过去的杨村渡口景色优美,有很高的知名度。清顺治年间,“杨村晚渡”还被评为“偃师八景”之一。如今,渡口已成如烟往事,倒是唐朝大诗人韦应物的诗句,还可以带我们领略当年伊洛河的风光:“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据《史记》记载,当年大禹“导伊水入河,又导洛水”。伊河与洛河交汇后,一起流入黄河。千百年来,这些河流的名字在史书中闪耀,它们与华夏文明连在一起,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关于这些河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本系列完)
[1][2]
(作者:张广英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