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封城向北10公里左右至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可欣赏到黄河大堤开封段的美景。这里曾是林则徐治理黄河的地方,登上黄河大堤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高出堤内地面3米到5米,河面开阔,大堤高耸,气势磅礴。记者脑海中仿佛浮现出开封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驯服桀骜不驯的黄河的情景。
开封黄河大堤始建于金大定六年,经过历代河道的变迁、冲决堵筑和续建培修,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堤防规模,上与郑州市中牟县相接,下与山东省东明县毗邻,全长109.07公里。现有河道工程15处,其中,险工5处,滚河防护工程1处,控导护滩工程9处;共有坝垛护岸520道(座、段),另有引黄涵闸3座,穿堤涵洞1处。开封黄河堤防和险工防洪标准是防御花园口水文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河道控导工程防洪标准为防御当地5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控导护滩工程与堤防、险工构成比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在抗御洪水、控导主流、稳定河势、护滩保村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据参加黄河大堤修建的人员回忆,1948年10月开封解放时,黄河大堤满目疮痍。1949年~1952年,治黄开始时,对大堤进行全面整修补残,填平了所有的水沟、浪窝、战壕、路沟,堤顶统一平整包淤,一般加高0.3米~0.5米。1975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决定对全部河堤第三次大修,开封市郊区段根据规定开展大复堤。那个时候施工全指望人了,架子车、铁锨是当时最主要的施工工具,用石靠搬、运土得推,拼的是人的毅力、耐力。历经5年,才建成了俗称为“花边鼓(中心高于边口0.25米)”的黄河堤防。“晴天过车似黄龙,雨天走堤泥满身”就是当年的黄河大堤和整天在堤上走的黄河河务局职工的真实写照,当时还流传着一个顺口溜:“远看像个要饭的,近看像个掏炭的,仔细一问原来是修防段的。”
2004年,开封市开展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以防御黄河花园口站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为设计防洪标准,将现有堤防建设“三条线”,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线,第一期工程范围为黄河南岸郑州至开封全部堤段,总长159.16公里。工程包括放淤固堤、堤防帮宽、险工改建、堤顶硬化、防浪林和适生林等88个建设项目,设计安排总投资13.56亿元,土方5010万立方米、石方22.17万立方米,涉及迁安人口1.6万,房屋拆迁面积50.24万平方米,工程永久占地1.8万亩。2004年1月全面开工,同年12月28日主体工程全线完工。据统计,整个工程建设共投入人力上万人、大型机械设备千台、泥浆泵800余套。工期紧、任务重、困难多,是2004年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参战各方所面对的共同难题。进入夏季,开封地区的降雨量较往年偏多,土场被淹,使本来就取土难、排水难的局面更是难上加难;到了冬季,雪雾天不断,使工程施工经历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多个标段、多个项目交叉施工,征地难、协调难、交通难、保障难的问题异常突出。白天晒破一身皮、晚上数不清的蚊虫身上叮,为了突破施工难题、赶施工进度,工人们几日不眠不休……300多个日日夜夜,参建各方凭着“团结、求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的建设,这在河南治黄历史上前所未有。
7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开封黄河河务人牢记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托,认真落实“治河为民,人水和谐”的治黄观念,积极践行“黄河工程、黄河经济、黄河文化、黄河生态”四位一体协调发展工作理念,以提高工程防洪能力、发展民生水利、传承黄河文化为切入点,开发苗木基地近1140亩,绿化覆盖率在90%以上;先后在林公堤两侧种植了花草树木,在柳园口修建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碑、镇河铁犀、黄河母亲等景点,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开展水情教育、展示水利成就的重要平台;强力实施“示范工程”带动战略,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质量管理”原则,完成堤防工程示范建设10余千米。在黄河大堤上,养护职工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不论风沙漫天还是秋雨连绵,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责任田”上,打草、育树、修槽、护路、捡坦、抛石、填浪窝、码备石……
黄河大堤上坚固的防洪保障线、畅通的抢险交通线、壮美的生态景观线已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古老的黄河、为开封的发展筑起了一道安全防线。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