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漯河市“郾城八景”之神井蟠龙
漯河市“郾城八景”之神井蟠龙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25 15:37:28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漯河市郾城区原郾城制药厂后,有一处历史遗存八角琉璃井。这座古井跻身于“郾城八景”,素有“神井蟠龙”的美名,围绕着它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据《郾城县志》记载,该井上原有小亭,上乘大木,中留方口,铺以石板,砌以纹石,井内靠水面设置潜壑,方丈有余。亭内雕梁画栋,镌刻蟠龙形象,蟠龙映于水面,清晰若真,人们汲水,波起龙腾。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百姓捐款重修八角琉璃井,并立碑于井旁。如今亭榭已毁,龙井、碑碣留存。
    笔者实地探访发现,八角琉璃井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时光的侵蚀中,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郾城八景”古已有之,初时以“溵阳八景”之称谓记载于当地县志等古籍。溵阳者,溵水之阳也,距郾城大约15公里。溵水,古河名,即今之沙河。
    地处溵水流域的郾城犹如玉带上的一颗明珠,曾经商贾云集,千帆竞渡,集南北之物华天宝,风光何其秀丽,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意兴勃发,留下一些动人的诗句。第一次将郾城各处风光进行文学化系统概括的是明朝永乐年间的郾城知县王季立,他分别以“东黉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石碣”“崇台化石”“潭水流鹅”“溵水渔灯”“螺湾贾棹”“莲浦熏风”和“竹园春雨”为题赋诗十首,记述郾城十处风光,收录于《郾城县志》,其中“神井蟠龙”即为八角琉璃井。
    到了明朝崇祯年间,郾城知县李振声修《郾城县志》,明确地以“溵阳八景”的称谓记述此间八处景观,这八景在王季立十景的基础上有所删改,但“神井蟠龙”依然名列其中。这八景分别为“东簧暮鼓”“西寺晓钟”“神井蟠龙”“僧幢石碣”“溵水渔灯”“螺湾贾棹”“潭水流鹅”和“池荷映日”。直到清朝顺治年间,谢槟在此“八景”基础上又经修改,名之为“八景新题”,在历史上留下了前后两个“八景”版本。此为前八景。前八景知道的人少,后八景知道的人多。
    时光悠悠,古溵水河道早已变迁,但“郾城八景”的说法在百姓中依然口口相传。在人们的记忆中,依然保留着“神井蟠龙”当年的模样:井上有小亭一座,井周用青石铺就,石上刻画着数条栩栩如生的蟠龙,蟠龙之影倒映在水面上。水波一起,井中的蟠龙影影绰绰,仿佛云遮雾绕,又好像随时会破水而出,更显得灵秀非凡,神奇不可言喻。
    神井容颜不复存
    王季立《神井蟠龙》诗云:“林深鸟必集,德立斯有邻。庙东古龙井,灵物依灵神。上宽敞方室,下圆蟠修鳞。苔痕敷碧甃,镂石罗华纹。有绠不敢汲,千岁终无浑。谁云潜勿用,旱至能兴云。会看布阳德,奋迅腾苍旻。”八角琉璃井在诗句中精美、神奇。那么如今它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笔者踏上了探寻“神井”之旅。
    在古籍中,“神井”位于原郾城县县城东,从县城东门涉澧门向东,路北依次为忠诚祠、东岳庙,庙东即龙井,其对面为演武厅。古人的足迹已不可寻,如今八角琉璃井位于市区黄河路903号院。沿着斑驳的小巷,穿过头上横搭的电线和路旁散乱堆放的杂物,在低矮的建筑群中,一座红砖水塔赫然耸立。当时的郾城制药厂为取井水用于生产,在井边建起这座水塔。笔者看到,水塔下堆满了废弃的木料,水塔与一面青石砖墙的夹缝中掩藏着一座石碑,挪开石碑上掩盖的树枝和木板,斑驳的字迹依稀可辨。石碑为乾隆四十三年所立,记述了“神井”年久失修,郾城人集资聚金,把这座古井保留下来的事迹。碑文之末,镌刻着王季立的那首《神井蟠龙》诗。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狄青冢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