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小商桥维修和河道清淤过程中,除挖掘出历代桥栏上坠入河泥中的石望柱和石栏板外,还清理出铁器(包括兵器)200余件,各类瓷器(包括白地黑花瓷、白瓷、黑瓷、黄瓷、酱色瓷、三彩瓷、青花瓷)800余件。
下面就修桥清淤过程中出土的历史文物作个简要介绍。
一、桥栏构件——石望柱和石栏板
小商桥自隋开皇四年建成后,历经多次重修,保存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其中,重修《临颍县志》虽记载有元大德年间和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两次维修,但记载简单,通过1992年4月对桥东西两侧清淤发现了各时期的大量桥体构件。有宋、金、元、明、清的石望柱和石栏板。根据构件上的题记,明确了元代维修的准确纪年为元大德三年(1299年),在明代题记中发现了未见典籍的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准确记载,补充了文献资料的不足。出土的宋、金两代的构件,由于时间久远,蚀损严重,字迹难以辩认未发现重修纪年,但通过宋、金时期桥体的构件上刻有类似于碑记的文字称谓和官职的描述,且与宋代典型的八角形望柱形态相符,由此认定为该时期的遗物。另外,不同时代的望柱和栏板也展示出别具一格的特征。如宋、金两代望柱上端多是含苞的荷花,其中金代栏板也饰有葵花图案;明代的望柱上端多雕有立狮或卧狮,也有望柱上塑有圆球状物的。
从题记人物的不同称谓也反映出不同的朝代特征。如宋代男姓年长者称翁——李大翁、张二翁等;其次称叔——高大叔、王三叔、孙四叔等;年青者称郎——范二郎、候二郎、路一郎等;女姓称嫂居多——楚大嫂、聂二嫂等;也有未婚称姑的,如宋姑等。信佛的长老则称法师,如兹法师、孝法师、洪法师、显法师等;信徒称善友,如陶善友、郑善友等;也有男子从事某种职业称官人的,如刘五官人等。到了明代捐助修建桥栏者男子一般直书其名,如吕臣、高琪、袁祥、潘焕等,女子称室人、妻妾,如室人郭氏、田氏、沈氏、黄氏、李氏等。
在宋代望柱上,捐助者除普通百姓和寺院和尚外,还有一些地方官史、县丞、押司、孔目、千户、都监、同监等,如龚县丞、陈孔目、郑押司、醋务高都监、酒务韩都监、税务乂都监,其妻则称娘子,一个税务都监则有三个娘子(张氏、王氏、陈氏);张同监、薛同监、欧秀才等,也有以职业署名的化主吴道仙、铁刘大、纸陈二、酒王二、铁赵三、纸五一郎、酒李库、韩监寺等。
望柱和石栏板上除署捐助者姓名或职称外,还有署捐助者住地名称的。如宋代石刻中黑水沟、留曲村、王解村、郭戌村、合流镇,以及元代石刻中郾城西石越村,明代石刻中岔曲保、来安保等,这些地名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已不复存在,或者更换了名称。但它对研究各历史时期中原地区地名的变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为我们打开了了解古人生活的窗口。
望柱上的石狮传说中是威严的灵兽,有护法辟邪的作用,保佑百姓消灾平安。石栏板上的莲花代表净土,象征纯洁,寓意吉祥,欲求平安。
桥身上雕刻了许多吉祥图案,流云、凤凰、天马龙、莲花等,巧妙地运用谐音和寓意,以指事和会意的方式进行构图,看上去悦目,听起来悦耳,产生意趣盎然的效果,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大拱正上方雕有吸水兽(蚣蝮)图案,蚣蝮是传说中的神兽,性善好水,又称吸水兽,能调节水量,使得河水“少能载船,多不淹禾”,保佑一方平安,倍受百姓崇敬,以此灵异之物镇于桥顶两侧,面向滔滔河水,寓示大桥永避水害,长存久安。
二、铁器——兵器和农具
中原腹地既是中原儿女繁衍生息之所,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唐代名将李光颜讨伐淮西军,宋代岳飞大战金兀术就是在商桥一带展开的,小商桥作为南北交通要冲和颍水东西航运之要害,必然会留下历史的印痕,小商桥维修清淤中,挖掘出了大量铁器,其中主要是兵器和农具。
兵器有宋代的枪(矛)3件、刀2件、戟2件、矢镟7件、箭头、铁叉(二齿叉、一齿叉)5件、铁锤5件,明代的三眼火铳;马蹬2件等。
农具有犁铲2件、耧铲2件、镰刀4件,另外有手工工具铲子、刀具、斧子等;
另外还有桥钵、铁构件、腰铁、铁环、厂型铁;生活用品门锁、铁铲、剪刀、铁锅、刀具、门鼻及其它106件,从这些铁器的发现,反映出隋代以来铁器在农业、军事、建筑、生活等方面的使用情况。
三、瓷器——生活用品
这次清淤中出土的瓷器或瓷器残片,主要是禹州扒村窑生产的磁州窑系的民用生活用瓷,包括白地黑花瓷、白瓷、黑瓷、黄瓷、酱瓷、三彩瓷。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青花瓷以及钧窑、汝窑和龙泉窑系的瓷器。其器物主要为碗、杯、盘、盆、瓶等生活用品,品种较多,类别齐全,充分反映了小商桥这个交通要道人流往来、商贾云集的繁荣景象。
1、青花瓷。小商桥出土的青花瓷多为明、清时代江西景德镇所产,以白胎、青釉、蓝花为多,有160多片。皆为民窑出产的民用生活用瓷,主要有碗、盘、杯三大类。另有数片纯青瓷和高足杯残片。
青花瓷碗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小号碗内底心一般绘花草纹图案,有2件外壁各绘有牵牛花纹和太极八卦图纹;中号碗内底圆心绘有菊花和其它花草图案,外壁大多都有图案,以菊花、牵牛花图纹为最多,另有飞马奔驰图案;大号碗内围心绘有菊花,水仙花和牵牛花图案,有四个分别写有“福”、“寿”字,较潦草,外壁也绘有菊花,以牵牛花为多。
青花瓷盘也有大、中、小号三种,小号盘形小未绘任何图案,内围心绘有简单的花草图案;中号盘其纹饰和器形同于小号盘;大号盘外壁无图饰,内围心一般绘有花草图饰,其中一个绘有山水画,非常独特。青花杯因形体较小,杯内外有的为表面图线,有的仅绘简单的花草纹饰。
2、临汝窑瓷。汝瓷为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首。小商桥出土的临汝窑瓷有50余片,以碗为主,另有数片盘的瓷片。碗有大、中、小号,胎质以灰色为主,另有一些灰中略显红色或白色,还有三件应为玻璃质青釉,光泽明亮。其它釉质以光泽暗淡者居多。小号碗圈足内外皆施满釉;中号碗圈足内皆无釉,露胎质,大号碗有2个圈足内凸乳非常突出。
3、龙泉瓷。龙泉窑瓷是南宋中后期到元、明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盛行的一类瓷器。它具有白胎青釉印花的风格,在中原地区并不多见,而这些在小商桥出土的龙泉瓷有50余件,以其特征风格看应为元代的产品,另有少数则为明代早期产品。这类瓷器有大小两种规格,以大号碗居多,胎质以白胎为主,少数胎质略发灰,釉色以翠青,粉青和豆青三种为主调,多数釉面有小开片。在50余件中,有30余件内壁皆为素面无饰,有10余件有印花纹饰,且以黄类为主。
4、白地黑花瓷。出土的禹州扒村窑产的白地黑花瓷数量最多,共400余件,其器物主要有碗、盆、罐和瓶等。尤以碗的数量居多,白地黑花碗主要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其中小号碗仅有5件,胎质有淡红色和灰褐色两种,碗内施满白釉,底部留有支钉痕,并绘有粗细不等的酱色图线1—3道。碗外壁施釉不到底,使用有化妆土,上部绘有褐色水划纹图案,碗沿口也有褐色圈边;中号碗数量最多共150余件,碗底有酱褐色的“本、忍、吒”等字及“1、2、3、4……”数码字和其它图案;大号碗只有8件,碗内施满白釉,碗底绘有麦叶纹图案。白地黑花盘较少,仅有10余件;盆类有40余件;罐类有30余件,其余与碗类相似。
5、白瓷。出土白釉瓷器有160余件,其器型有碗、盘、盆三种。碗类110余件,规格有小、中、大三种,胎质呈淡红色和灰色两种。小号碗3件,内壁施满白釉,有支钉痕;中号碗有5件;大号碗有20余件。盘类40余件;盆类2件。
6、黑瓷。黑色釉瓷数量较少只有9件,有碗和盘。碗类有7件,大小两式碗。其中小号碗2件,内壁施黑釉,但因是叠烧,内底心有一圈不着釉,露胎质;除沿口着黑釉外,外壁不着釉,露胎质;大号碗有5件,内施满白釉,有支钉痕,外壁施黑釉到圈足部,圈足内无釉,露胎质。盘只有2件,内壁着黑釉,因叠烧,底心未施黑釉,外壁施黑釉不到底,露灰色胎质。
7、钧瓷。出土的主要是碗,为大、中号碗。大圈足,胎质粗厚,有灰色和灰褐色、白色三种。胎厚5—6毫米,圈足径5—6.5厘米,釉色有月白色,天蓝色和青灰色几种。釉面光泽较差,外壁施釉不到底,圈足内外露胎质,其中一圈足内有一凸乳。盘类也分大、中号两种,有的标本疑为洗类。敛白、无唇沿、弧腹、胎质同于碗类,胎厚5—6毫米,釉色也同碗类,以丹白、天蓝、蓝灰和青灰为主,但釉质略好于碗类,且沿中部略显示出紫口。有一件内有两点径不足1厘米的紫红色窑变彩斑,外壁施釉不到底。
8、黄瓷。出土黄瓷数量不多,仅有10件,都是碗类,有大小两种规格。小号碗有5件,胎质有灰色和白色两种。内施白釉,有支钉痕,外壁施黄釉,未到底。釉质有细小的牛毛纹,圈足内露胎质;大号碗有5件,胎质有淡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内施满白釉,有支钉痕,外壁施黄釉不到底,黄釉质有细小的牛毛纹,圈足露出胎质。
9、酱色瓷。酱色瓷更少,只有7件,皆为碗类,有3件可恢复完整器型。胎质有淡红色和灰色两种,内施满白釉,有支钉痕,外壁施酱褐釉不到底,圈足内露胎质。
10、三彩瓷。三彩瓷属磁州窑产物。小商桥出土9片三彩瓷,根据器物弧度沿口看,可能为盆的拓片,胎质为淡红色,绿釉质较厚,色泽鲜亮,釉下用白色的化妆土,三彩瓷7件,胎质有淡红色陶质和白色瓷质两种。7件内壁均无釉,露胎质,外壁施绿、黄、白、棕红色釉。
小商桥旅游景区的建成使小商桥出土文物重见天日,大放异彩。其中,出土望柱和石栏板已经重新镶嵌古桥栏上供人观瞻,出土铁器和瓷器也已陈放在新建的古桥博物馆内供游客参观。
沉寂千年的小商桥,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她的雄姿和盛妆必将受到成千上万游客的青睐和敬仰。
(根据小商桥旅游区古桥博物馆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