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小商桥的发掘考察
小商桥的发掘考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24 16:25:2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尘封千年的石桥瑰宝——临颍县小商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引起世人的关注。
    据《临颍县志》及《郾城县记》等地方志记载:小商桥始建于隋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创建时间早于著名的河北赵州安济桥,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圆弧石拱桥。该桥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做工精细,经历代修葺,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成就,是研究古代建筑、交通驿站和历史文化的重要佐证。
    1982年9月27日至10月2日,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委派《中国石桥技术史》编写组袁德熙、胡达和和李颍霖等到小商桥进行实地考察。同年11月3日,《北京晚报》头版发表《河南发现一座隋代石拱桥》的通讯,引起全国各界关注,国内十余家报纸转载。
    1983年,河南古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家泰和省文物局局长杨焕成先后赴小商桥考察。
    1986年小商桥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6月,河南省科学技术史学会交通史专业委员会在临颍县支持下,召开了河南省小商桥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代表有来自文物、考古、交通、史志、新闻等方面的专家,会议就小商桥的建造年代、科学价值、桥梁结构、雕刻艺术等方面展开了认真热烈的讨论。
    漯河市全面维护整修小商桥的报告上报到国家文物局后,时任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的罗哲文先生于1992年1月来到临颍县,对小商桥进行实地考察,对小商桥给予高度评价。罗哲文还特别指出:“目前首要的是做好维修加固工作,防止机动车辆人为破坏。”
1992年4月,河南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委派牛宁先生为负责人,对小商桥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并组织地方人力,对桥墩、桥底及桥上和下游河道进行了清理。出土了宋代以后的石望柱、石栏板、货币、瓷器、铁器、兵器等一大批遗留在河道中的历史遗物,为进一步确认小商桥建筑及维修年代提供了有力证据,也填补了宋金之战兵器使用和百姓生产生活器具的空白。
    在牛宁的主持下,对小商桥实施了初步的维修和加固。整个过程分为修复桥底、制作拱盔、修复拱券桥身、补配桥面物件、修理雁翅等部分,对小商桥的主体及各个部分进行了全面科学的维修和加固,排除了自身的安全隐患,使这座千年古桥又安稳地屹立在小商河上。
    1993年7月,按照国家文物局批复精神,又对小商桥维修加固中的具体工程做法进行了设计论证,并上报河南省文物局。同年7月26-28日,河南省文物局组织省内文物、考古、交通、桥梁等方面的专家,对维修设计及工程做法进行了现场考察和认真的论证。经过各方面专家详细论证后确定了小商桥的维修方案,河南省文物局于1993年9月3日以豫文物字(1993)第122号文件批复了小商桥施工设计方案。
    维修工程于1994年8月12日正式开工。在开工典礼上,省文物局、漯河市、临颍县主要领导出席会议并讲了话,对维修小商桥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1994年11月26日,罗哲文先生和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建设部顾问郑孝变先生视察了工地,对工程进展情况表示满意。对小商桥的结构及出土的不同时代的桥梁构件更显出极大的兴趣,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对小商桥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对整个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随后,在罗哲文的呼吁下,国家文物局破例拨款100万元用于小商桥的维修。
    2001年小商桥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3月3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中国古桥——拱桥》邮票四枚,其中第二枚就是小商桥。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小商桥的文化品位,2011年夏秋之交,国家拨款5000余万元,扩建充实小商桥旅游景区。景区以古颍水系为依托,以古桥为载体,以杨再兴陵园为陪衬,沿河加固布绿,围桥建筑设景,绕陵增光添彩,拓荒改造创新。所有参建人员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160余亩大的小商桥旅游景区就顺利竣工了,2012年7月1日向游客正式开放。景区内,古桥两侧河道重新用红砂岩加固,桥南侧屹立着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书写的“天下第一桥”花冈岩石刻,桥的西南侧新建象征平安吉祥的“凤凰台”;桥北侧仿宋寨门巍然屹立,桥东北建成古驿站;桥西北建成古桥博物馆。
(根据小商桥旅游区古桥博物馆有关资料整理。)
(作者:网络来源 责任编辑:笑宇)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