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形象的演变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1/18 10:48: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战国时期共工形象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峰起,各学派之间互相攻诘,但在对待共工的态度上,各学派却有着惊人的一致,都将共工作为古代时期一个失义、不仁的君主看待:《归藏·房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共工的个人形象开始清晰。《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工部族的生存环境开始明确。《韩非子·外储说》: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共工争夺部落联盟共主的过程被具体化。《管子·揆度》:共工之王……至于黄帝之王……至于尧舜之王。《文子·上义》: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共工生活的年代被随意安放,他同时与古代不同时期的部落首领发生联系。《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鸿。辟除民害,逐共工。《庄子·在宥》:尧……流共工于幽都。其反面形象被进一步扩大。 与诸子百家普遍贬低共工、丑化其个人形象不同的是,此时位于南方楚地的战国文献,对共工给予高度评价:“共工夸步十日,四时□□,□神则闰,四□毋思,百□神风雨,晨祎乱作,乃□日月,以传相□思,有宵有朝,有昼有夕。”
李秀亮说,原文多有缺字,文意不可尽知,据李学勤先生考证,这里是说经过共工的“推步十日”,世间最终“有宵有朝,有昼有夕”,先民才过上有秩序的生活。一些楚地的文献对共工仍给予较高的评价,与中原文献不尽相同。
秦汉时期共工形象的演变
在诸子百家的基础上,秦汉先民又给共工的反动增加了几项内容,以进一步增加其恶劣的品质。《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共工以一个恶神的形象,始见诸于各类神话记载。《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九州岛干,万民皆宁其性,是以称尧、舜以为圣。《淮南子》中有意识地把共工善于治水的特性忽略,而仅强调其以水为害的一面,是秦汉时期丑化共工的集中体现。共工除了是无道、不仁的反动者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破坏者。《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礼记·祭法》:共工氏……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故祀以为社。共工的宗族世系进一步明朗。应该是受共工反面形象的影响,共工臣子相繇在《大荒北经》中被描写成“其血腥臭”,居处多“源泽”“百兽莫能处”“不可生谷”的邪恶形象。可知秦汉先民在大力丑化共工本人的同时,对其部族成员也不放过。
综上可知,在先秦两汉时期,共工的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发展演变过程,从共工的身份看,由最开始的尧的臣子,转变为早期的氏族部落首领,再转变为神话中的天神;从共工所处的时代看,由最初尧的时期,逐渐向前后两个时间段演变,往前可追溯至高辛氏、颛顼氏、黄帝、炎帝等时期,往后则流传至舜、禹时期。“很少有谁像共工一样,引发如此多的褒奖和贬斥,这也正说明了共工在历史过程中特殊的地位和价值,而在当今学术界,关于共工及其形象的演变也一直是各方学者高度关注的对象。”李秀亮讲师说。
[1][2]
(作者: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