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流传于豫东、苏北、皖西、鲁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演奏艺术,是乡村婚丧嫁娶及庆典的大型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开封许氏唢呐笙坊演奏艺术始于本土的民间文化,发展于周边四省交界处,经过整合与交融后,又反播积淀在民间,成为体现乡村市井民间文化的集中代表,成为乡村众文化的主流,雅俗共赏。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时,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开封各大寺院“皆有乐棚,作乐燃灯”,“……就中莲花王家香铺灯火出群,而又名僧道场打花钹,弄椎鼓,游人无不驻足。”这里的“打花钹,弄椎鼓”就是寺庙里的乐僧表演的节目,其表演形式就是一边击钹击鼓,一边作些舞蹈性的动作。
开封许氏唢呐笙坊第四代传人许长岭回忆,其祖辈在唢呐笙等民间乐器的演奏上是世袭传承,申遗记录中的第一代传人许老山并非开山之人,只是先辈名号已无法追溯,其太祖父和祖父时期的“许家班”已享誉豫东地区。
历史悠久的民间鼓吹乐
中国传统的鼓吹乐早在汉代就已形成,经历汉、唐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到北宋达到鼎盛时期。在北宋的国都东京(今开封),设有东、西“教坊”,是皇上专门的音乐机构。而在地方官府,还有“衙前乐”,是专门为官府演奏的乐队。在这些名目众多、阵容庞大的音乐队伍中,“鼓吹乐”是一支重要的队伍。宋代及以前的“鼓吹乐”都是仪仗用的音乐,属宫廷音乐。而宋代以后,它不仅在宫廷中演奏,更多的是在“与民同乐”的节日期间,为当时百万东京百姓演奏。
中国民间鼓吹乐是以唢呐笙为主要演奏乐器,以笙、笛等吹管乐器为伴奏乐器,以梆子击拍,间或配以鼓、钹等打击乐器的民间乐种,主要是为婚、丧事演奏的,同时也在各种民间喜庆活动和一些节日的民间游艺活动中演奏,为人们助兴,为节日增添欢乐。
成书于明末清初的《如梦录》中提到,开封城内有多处“吹鼓手铺,鼓乐旗爵出赁”,也就是说,明代的开封已有从事鼓吹乐演奏的职业艺人。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封市的三大唢呐班中就有西城俚门的“许氏唢呐笙坊”。
唢呐班是一种职业性的乐队,每有婚丧嫁娶都有唢呐班前去演奏,终年四处奔波,十分劳苦。民间鼓吹乐艺人们自称为“老奔”。开封有句歇后语:“掂着喇叭下乡——没事找事。”正是对鼓吹乐艺人活动方式的生动写照。
辛苦学艺并倾力传承
记者如约来到许长岭家时,他刚参加完一个豫剧茶座会回来。一身麻布材料的衣衫,衬得这位66岁的老人一身仙骨气息。许长岭是许氏唢呐笙坊第四代传人,曾在文化部主办的北京龙潭庙会上获得最高表演奖、编曲奖。对于儿时学艺的记忆,在他看来虽辛苦,却值得。
对于唢呐、笙等乐器,许长岭从小并不陌生。记忆中,为了讨生计,祖辈与父辈常常带着家当一出门就是几天,为邻村、近省人家的红白喜事演奏。许长岭7岁时,祖父开始手把手地教他吹唢呐。当时没有乐谱、没有教科书,他只能凭借反复的练习与记忆识别音调、演奏曲子。祖父手里总是拿着一根小木棍,如果吹错了音,祖父就拿小棍子敲他的指节。
为了锻炼耐力和手指的灵活性,到了三九寒冬时,祖父就把许长岭带到风口,让他迎着寒风吹奏唢呐。“如果手冻僵了还能坚持把曲子吹好,那正常情况下就可以演奏得更好了。”许长岭自豪地说。渐渐地,父亲开始带着他外出表演,有时白天演好几场,到晚上还会加场演到十一二点。年幼的许长岭有时会在演出中犯瞌睡,这时,父亲总会猛地给他一脚,并狠狠地瞅他一眼,示意他好好演奏。许长岭回忆道,那个时候就是哭着自己也要吹完,并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这门看家本领。
12岁那年,许长岭经过选拔进入开封县豫剧团,次年便成为团里的主乐手。这成为他全家津津乐道的事情,因为小一辈们终于吃上了“商品粮”,捧上了“金饭碗”。当时,剧团一个月给15元生活费,还有粮票。与许长岭同龄的孩子还在玩乐时,他已经自食其力并能补贴家用了,在别人看来,许长岭已衣食无忧,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充分利用在剧团的机会学习简谱,学习笙、笛、闷子等乐器。剧团用人紧缺时,他曾一人担任四个角色撑起整场演出,成为当时剧团里的“扛把子”。
19岁时,许长岭应招参军。5年的军队生活,他系统地学习了基础乐理常识、音乐史。纪律严明的军队更是塑造了他耿直、坚毅的性格。转业后,许长岭开始思考许家的这门老手艺应该怎样在自己手中传承下去。此后,他走上了近30年的教学、传承之路。
许长岭先后在开封戏校、郊区文化馆、高屯小学教唢呐等乐器,学生遍布豫东、苏北、鲁南、皖西。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民间器乐,2000年,他自费带着弟子们应邀前往北京参加龙潭庙会上的民间音乐艺术表演。说起这段经历,许长岭非常骄傲:“当时那群孩子真是有韧劲,一路上拎着我从原开封啤酒厂拉来的赞助——啤酒,因为当时我能拿出来的经费确实有限,只能用啤酒抵车票和一部分赞助费。孩子们的小手都勒出了血印子,到了北京也住不上好一点的招待所,但没有一个孩子喊苦喊疼。”终于,他们在龙潭庙会上获得最高表演金奖,展现了中原地区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许长岭还参加了会后论坛,介绍了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弘扬了中原的民俗文化。
小音孔里的大世界将何去何从
正当许长岭的民俗乐器传承风生水起时,随着电子乐器及西方乐器的盛行,他的唢呐笙教学一度陷入危机。当时许长岭在唢呐笙等民俗乐器演奏领域已颇有名气,他完全可以通过商演赚一大笔钱。但他考虑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民俗乐器的黄金时代正在渐渐远去,甚至面临着没落,而比商演更有价值的是如何重振民族、民间文化。2003年,许长岭自筹资金一万多元成立了“开封市民俗艺术团”,但不久,因多种原因,民俗艺术团被迫解散。
现在,许长岭和一群热爱民俗乐器的乐友组成了一支小乐队,隔三差五地聚在一起练练手。他带着记者来到专门存放乐器的房间,打开一个棕色立柜,从柜子深处拿出几件已经破旧不堪的唢呐等物件。据说这些老物件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他一直都保存着。
谈到现在民俗乐器的没落,许长岭说:“现在很多家长从小学就开始抓学习,根本没有时间让孩子学习乐器。另外,一些西洋乐器、流行音乐更吸引孩子们。现在民俗乐器在社会上的应用也比较少,所以现在再想成立民俗乐器培训班就非常困难。”
2008年,许氏唢呐笙坊列入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封市委、市政府也专门制定了8年的保护计划与措施,并小有成效。但8年保护计划即将成为过去,民俗乐器的保护却不能就此停止。
小小音孔吹出千百年来社会的喜怒哀乐,社会情感、民俗文化的大世界就在这小小的音符里流淌。正如许长岭所说:“仅靠我一个人的坚守不足以让民俗文化发扬光大,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