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历史的镜像
历史的镜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8/26 9:22:0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6座城。”由于多次经受黄河洪灾和泥沙掩埋,开封地下叠压着战国至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城池,均深深沉睡于开封城下。近日,开封市御龙湾明代遗址发掘工作已顺利完成,抢救发掘出德化窑达摩像、“冯太华造”四乳八禽铜镜等一大批文物,为开封城市考古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也为开封“城摞城”现象的研究增添了证据。 
一 
    “这是啥?看着咋像是砖瓦、瓷器的碎片?”“就是,我干这么长时间活儿了,还从来没有从地下挖出过瓷器呢。”2016年4月的一天,在开封市内环东路北约100米处的御龙湾小区北部一处建筑工地上,几位施工工人正在进行基础坑挖掘施工。挖至约6米深处,几位工人忽然发现坑底有砖瓦、瓷器残片等物。一时间,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儿围观,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 
    这引起施工单位有关领导的重视,责令立即停止施工并上报开封市文物局,开封市文物局紧急组织工作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经过缜密勘察,工作人员推测该区域分布有丰富的明代文化遗存。为了保护地下文物免遭破坏,开封市文物局迅速上报省文物局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委托开封市文物工作队对该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证实,该遗存为一处明代建筑遗址,遗址开口于红色黏土层下,埋藏深约6.5米。遗址内清理出东西并列的两处院落基址,均坐北朝南。 

二 
    很多人好奇古代开封人的日常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随着遗址发掘的推进,考古人员为我们揭开了层层面纱。错落有序的房址,质朴的木床、木桌、木门、铁锅,精致的瓷碗、瓷盘、铜镜、灯台、瓷香炉……遗址内大量出土的器物生动描绘了近400年前开封人的生活图景。 
    “从御龙湾现场发掘情况来看,该遗存为一处面积较大的明代建筑遗址,埋藏深约6.5米,叠压在厚厚的红黏土层下。从遗迹分布情况来看,遗址可分为两个区域,分别为两处院落基址,东西并列,均坐北朝南。”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王三营向记者介绍道。 
    东侧院落整体保存情况较差,除最北端一处房屋保存状况稍好外,院落内其余房屋布局及结构不清晰。北端房屋面阔3间,有两门,中间和东间共用1门,残存有门槛和门枕木。西间南墙正中发现1门,但不见门槛及门枕木。屋内白灰抹墙,白灰墙面有黑色彩绘,彩绘内容为花卉纹。中间和东间地面铺有地砖,中间和西间之间应有隔墙隔开,屋内出土有灯台、瓷香炉等遗物。房屋南侧院落内清理出土了多个缸、坛、磨盘等遗物。东院东端一间房屋内及周围发现有木床、木桌、铁锅、木门、长凳等家具和瓷碗、瓷盘、瓷塑像、陶盆、陶罐、铜钱、铜镜、戥子、棋子等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德化窑达摩像和“冯太华造”四乳八禽铜镜造型别致,十分精美。 
    “此外,我们在东院东部和西部先后发现人骨两具,分别埋藏于两段南北向残存墙体东侧,骨骼埋藏较浅,保存完好,头向分别向北和向南,为仰身直肢。”王三营介绍说。 
    经探查,遗址西侧院落保存较完好,整体布局清晰,为前后两进院,其中前院东侧有一偏院与前院相通。前院和后院之间有铺砖环廊,前院主院和后院均有北正房、东厢房、西厢房和甬道。前院及偏院南墙正中为院落大门,大门两侧残存有门垛,门垛之间残存有门板、门槛和门枕木。前院主院内正对大门有砖铺甬道,甬道两侧为东西厢房,甬道向北直达北正房前檐廊下。前院主院北正房面阔3间,有前后两门,前门前有台阶一级,位于甬道西侧,台阶两侧为檐廊,檐廊向东可通往偏院。正房后门跨环廊可通往后院。 
    考古人员发现,后院院门正对前院北正房北墙,院内正中为砖铺甬道通,往北正房台阶下。院内西厢房和甬道之间铺有地砖,北正房前台阶两侧为铺砖檐廊。北正房面阔3间,可分为中间、东间和西间,仅中间残存有铺地砖,3间之间应有隔墙隔开。正房内出土有铜质佛造像、瓷罐、砚台、瓷碗、瓷碟等遗物。正房西侧为一耳房,耳房有前门和后门,前门前为檐廊,后门可通往院后。正房东侧应为一草棚,草棚内清理出土有磨盘、铁犁等遗物。草棚前为一片空地,空地南部发现有一圆形窖藏坑。后院西厢房内清理出土遗物有粗瓷坛、粗瓷缸、瓷瓶、香炉、砚台、铁锅、铜盆以及成组的瓷碟、瓷碗、瓷杯等遗物。东厢房与前院东厢房功能相同,应为厨房,房内清理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双联灶台以及铁锅、磨盘、瓷碗、瓷盆、木桌、铜钱、棋子等遗物。 
    前院偏院西墙有过门与前院主院相通,偏院北部有房屋一间,房屋前院内为砖铺地面。房屋门前清理出土有木桌、铁锅、木盆等文物。偏院房屋内出土有烛台、瓷碟、瓷碗等文物,房屋门前清理出土完整的3具人骨。 

三 
    发掘现场为何有完整的人骨?这就要从开封“城摞城”这一现象起因说起。开封“城摞城”现象的形成,与洪水灾害有着密切关系。洪水淹没了原来的城池,泥沙把建筑物及城墙深埋地下,新的城市就在上面重建起来,形成了“城摞城”。“开封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洪水灾害发生在明崇祯十五年,这次洪水把明代的开封城完全摧毁,这就是为什么此处明代遗存中能发掘完整人骨的原因。”王三营说。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各地爆发了农民大起义。李自成于崇祯二年参加起义军,后被推举为“闯王”。崇祯十三年,李自成率部进入河南,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受到广大贫苦农民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崇祯十四年一月,李自成率农民军一举攻克洛阳,杀了福王,声威大震。二月初,李自成趁明军惊魂未定之时,长途奔袭,意图一举攻下开封。但是,农民军在开封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顽强抵抗。李自成一打开封失败。 
    当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第二次围攻开封。这次战斗空前激烈,农民军用大炮轰城,城上守军用大炮还击,双方死伤惨重。经过春节前后20多天激战,次年正月十五日,李自成再次撤军。 
    李自成二次撤离开封后,继续转战豫东,接连攻克陈州、太康、睢州、宁陵、考城、商丘、杞县等地,势如破竹,攻无不克,兵力迅速扩大,号称百万之众。当年四月底,李自成挥师再次包围开封。 
    这次李自成吸取前两次失利的教训,采取围城打援和围而不攻的策略。五月下旬,农民军在朱仙镇一举击溃由丁启睿、左良玉等率领的10余万明朝援军。自此,各路援汴明军畏战不前,开封被团团包围,成了一座孤城。 
    李自成围攻开封,久围不克,遂掘黄河北口灌城,明代开封城因此次洪水彻底毁坏。黄河水从所掘之口决出,水势迅速扩大,波涛汹涌、势不可挡。洪水首先冲开曹门,然后四门皆被冲开,开封遭受灭顶之灾。开封城被淹之后,洪水几乎与城墙齐高,城内一片汪洋,水面上只看见钟鼓两楼及延庆观,还有周王府、大相国寺的殿脊。周王及宫眷数百人,在一些官兵护送下,乘早已准备好的船只逃出开封。城内数十万居民,除少数人爬上高地、高房获救外,其余绝大部分被淹死水中,其状惨不忍睹。 
    《汴围湿襟录》记载,当时开封“水深数丈,浮尸如鱼”,“其仅存者:钟鼓二楼、周府紫禁城、郡王假山、延庆观,大城止存半耳”。御龙湾明代遗址西侧院落偏院房屋前3具保存完好、姿态各异的人类骸骨及前院东厢房木床上的两具骸骨正是这一洪水事件的真实写照。遗址之上叠压的黏土层正是此次洪水淤积而成。 
    除完整骸骨外,考古发掘过程中,在遗址各处还发现有残缺的人体骨骼以及埋藏在院内的人骨,这种现象应与明末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城的历史事件有关。《汴围湿襟录》也有李自成第三次围困开封城时城内景象的记载:“粮尽之日,家家闭户,甘心待毙。白昼行人断绝,遇有僻巷孤行,多被在家强壮者拉而杀之,分肉而啖,亦无人觅……甚有夜间合伙入室,暗杀其人,窃肉以归。居民虑不自保,先将仆婢自杀而啖,尤不忍闻者,父食其子,天地冤惨。”荒废的院落,随意埋葬或丢弃的残骨,无不印证了当时开封城内百姓的生活惨相。 
    “除此之外,考古发掘还出土一块写有天干地支的纪日砖块,根据遗址大致年代反推砖块上面所记载的日期,推出其时间为崇祯十三年腊月。这一日期发生在明末洪水前一年,与历史文献记载时间相吻合。”王三营说。 
    该处明代遗址是继周王府遗址、周府典仪所遗址之后的第三次大面积揭露的明代遗存。目前发现的明代遗存只是整个明代开封城的一角,为今后开封城明代考古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信心。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12301-1)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