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弓与鼓子曲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6/14 9:19:5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1944年,我家随河南大学流亡到丹江口的荆紫关。当年的往事在我的心头划过那道战争的创伤后,还留下了点点滴滴别样的记忆。
在荆紫关,我有幸认识了张长弓先生。
战乱中的小学,虽然教学秩序异常混乱,但也给贪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此时,我结识了一位跟我一样喜欢打球、游泳的好友——张一弓,彼此过往甚密。
有一天,我去他家找他玩,只见张一弓的父亲张长弓的书桌上有张稿纸,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鼓子曲”三个大字。此类小曲我在街头也听过,当时觉得它不过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玩意儿,因此不屑一顾。不过,长大后的我却走上了文学之路,而且学的是戏剧专业。因此,现在回想当年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一
记忆中,张长弓是个很本真的人,干起事来总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地去做。在文学研究上,他数十年虔诚如初。他的文学精神是锐意进取,为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把生命的全部能量都释放出来。因此,在文学研究领域,他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在他短暂的一生中(1905年~1954年),竟跨越了文学研究的两个领域——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和鼓子曲等文学遗产的探讨、研究,并自成一家。
张长弓是河南大学中国文学史的教授。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史的教材极其匮乏,各高等学府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因此,中国文学史功底深厚的教授们多采用自编教材,张长弓就是其中一位。1935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他的《中国文学史新编》。这本书的体例是“以时代为纲,以文体、作风、派别为子目”,力图“见其史的流变”。这是一种大胆而全新的尝试。此书一出,为众多文学史家所赏识。那时,西南联大等多所高校均以这本书为教材。为此,该书曾再版三四次。“文化大革命”以后,他的儿子曾多次赴台湾讲学。据他的儿子回忆,从1978年起,台湾曾多次再版此书,作为高等学府中文系的教材。一本自编的教材经受了半个世纪的检验,可见该书在中国文学史领域的影响之深广。
如果说《中国文学史新编》的成书,与张长弓师出名门(张长弓是中国文学史大家郭绍虞的弟子)有关,那么,他对鼓子曲的研究、探讨,则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
二
张长弓对鼓子曲的研究完全摆脱了学院派的研究模式。他独辟蹊径,深入生活底层,下功夫进行探讨,以求真谛。
在抗日战争的战乱中,他不避艰险,在难民中寻觅鼓子曲的行家。在其代表作《鼓子曲言》中,他说:“1944年夏天过后,我又趋访张松亭、华清臣两位先生。两位先生曾在洛阳为罗东峰夫人教曲,他们将所存曲谱底稿毫无保留地捐赠了。在荆紫关遇到曲友马从龙先生。马从龙先生是南阳人,以卓文君闻曲来奔,携其情人寄居荆紫关已30年。经数月功夫,帮助他开出了三种曲谱……”由此可见,他对鼓子曲的收集、整理、研究是很下功夫的。
由于历史的偏见,这类俗文学历来不被重视。据了解,当年系统研究俗文学的仅有郑振铎和张长弓,他们在这方面的贡献自有历史公论。更何况,鼓子曲的传承往往是师徒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因此,张长弓为寻觅这些第一手资料,在日寇炮火的驱迫下,在颠沛流离的难民中寻曲觅谱,从未懈怠。为此,他对这些珍贵资料十分珍惜。他在《鼓子曲言》十分动情的表白:“1944年,嵩、潭失陷,次年皖西战役,在极艰苦的战乱环境中,我们抛弃了衣物,拼力携带曲稿。我对曲稿和我的孩子是同样重视的。”可见,在张长弓心目中,曲稿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鼓子曲言》是张长弓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完成的一部有关鼓子曲的代表作。该书的主要成就是从源头进行梳理,从而将鼓子曲的方方面面展示给世人,让人们对这种文学遗产有一个整体的认知。
鼓子曲保留了原生态的文学符号。据张长弓考证,16世纪初叶,开封就出现了鼓子曲。清朝初年,鼓子曲自开封传到周口、禹州、南阳这三个较大的商埠。不过,那时南阳鼓子曲最兴盛,时人称之为“南阳曲”。鼓子曲之所以广为流传,首先取决于它的表演形式十分接地气。鼓子曲的演出不需要太大的舞台,可一个人自弹自唱,或三五人围绕一个长桌演唱。乐器齐全的时候,有银筝、琵琶、三弦、八角鼓等,有时一把三弦也可弹唱和演出。张长弓说:“这种自由的、可以灵活运用的演出方式正是俗文学的一种特色。”
至于鼓子曲的曲目、题材来源,张长弓考证,大部分是演绎旧的材料,只有一小部分是原创的现实题材。其一是源于历史记载。像《搜孤儿》,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元代纪君祥著有《赵氏孤儿》杂剧,收入《元曲选》。该杂剧曾被诸多剧种所移植,还有元末无名氏所编戏文《赵氏孤儿记》,由万历间富春堂刊本。其二是源于传说故事。此类以传说为主,其故事多是脍炙人口、传遍大江南北的。如《银河渡》,说牛郎织女相会于七夕。起初,由于《诗经》说到的两颗星星,迄汉而人格化,到晋而神仙化,南北朝时又加上喜鹊桥的神话,口耳相传,至于今日。如《秦雪梅吊孝》这一传说,南北有所不同。南方传说,商公子病重时,秦雪梅为冲喜,故所生子是秦雪梅亲生。北方传说是其子为丫鬟爱玉所生。其三是源于小说。鼓子曲所编曲子,根据小说改编占最多。其实,这也是戏曲的传统做法。如《潘金莲》就是根据《水浒传》所编的鼓子曲,其中包括《打虎》《戏叔》《做衣》《捉奸》等曲目。其四是移植于戏曲。像《三娘教子》,本出于地方戏的《三娘教子》或《双官诰》。明末陈二白有《双官诰 》。
(作者:刘泉生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