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 传统文化的明珠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30 8:51:3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先秦散文两汉赋唐诗宋词元散曲加上明清小说,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代以不同的形式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各领风骚数百年”,让人沉醉着迷、流连忘返。宋词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千百年之后读来仍余音袅袅,那些既深含哲理,又富有声韵之美的佳作,给人以强烈的精神上的享受。
宋词是传统文化皇冠上璀璨耀眼的明珠,在传统文化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两座并肩而立的高峰,一座交汇着现实和浪漫,一座辉映着婉约与豪放,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
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虽然出身纯粹为“赳赳武夫”,但他在黄袍加身后,却确立了一套偃武修文、倡导文教的基本国策,“本朝与士大夫共天下”,开创了一个思想文化高度繁荣的“黄金时代”。
词出现在文坛大约为中唐时期,诗人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开始写词。到晚唐五代时期,词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词人温庭筠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以李煜、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人的创作,都为词体的成熟和基本抒情风格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词终于在诗之外别树一帜,成为中国古代最为突出的文学体裁之一。进入宋代,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产生了大批成就突出的词人,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出现了各种风格、流派。
宋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及暮年及第,又转官落魄,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烟花巷陌,都市的繁华、歌伎的多情,使柳永仿佛找到了真正的自由生活。故此歌伎是柳永词的演唱者和主要歌咏对象,存世柳词中涉及歌伎情感方面的约150首,歌伎激发了柳永的创作热情,满足了他的情感追求,促成了他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的文学地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等名篇皆出自其手。
继柳永之后,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无论是内容的拓展,还是形式的新化;无论是风格的突破,还是人生的超越,苏轼都以其极大的热情、卓越的才能进行了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强化词的文学性,弱化词的音乐性,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把词引入文学殿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树立了词史上的里程碑,大大促进了宋词的发展,使宋词进入鼎盛时期。这是苏轼对词所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至今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豪放派之旅。
“以诗为词”的手法则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如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既便于交代词的写作时地和创作缘起,也可以丰富和深化词的审美内涵。
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的用典。典故在其词作中不时大量出现。
苏轼词的出现一改盛行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风,创建了豪放派的铿锵,其《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被认为此词须关西大汉手持铜琵琶、铁绰板进行演唱,虽略有讥诮,但也可见豪迈不羁。
一代史学宗师陈寅恪先生指出:“华夏民族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词则应为宋文化之最,宋词之美,美得足以令人沉醉。在宋词里穿行,如置身于青石小径,翠蔓掩映中缓缓漫步, 看一个个才子佳人凌波微步,带着淡淡的馨香,从书卷、典故中,着一袭艳丽的绸衣款款而来。
让我们重回到青衫长袖、羽扇纶巾、吟诗唱词的岁月,去重温那个烟波浩渺的大宋王朝,感受古文化的韵味、宋词的悠远吧。
(作者:李恪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