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途蹭蹬陈尧咨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30 8:56: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北宋时期,陈省华陈氏一门三进士、二状元、二宰执,声名显赫,载入史册。
陈家老大陈尧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考中状元,时年29岁;老二陈尧佐与大哥同年进士及第,官至宰相;老三陈尧咨于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金榜夺魁,时年30岁,与兄长陈尧叟同为北宋著名的兄弟状元。
陈氏三兄弟如此优秀,这与其父母严格的家教是分不开的。一次,陈尧咨回家探望母亲,母亲冯氏问他:“你在知荆南府任上可有什么政绩?”陈尧咨回答说:“荆南府地处交通要道,过往的官员特别多,几乎天天都有宴会。我日日以射箭为乐,坐客无不叹服我的一手好武艺。”冯氏听了,非常生气地责骂道:“你父亲教你要忠孝辅国,而你却不务正业,迷恋于一介武夫之技。你把父亲的嘱咐丢到哪儿去了?”说完,冯氏拿起棍杖责打儿子,还敲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陈尧咨是家中的幼子,从小受到父母的宠爱比较多,养成了他任性、不羁的性格,这也许就是他仕途屡遭挫折,不如两位哥哥出色的原因所在。
科场舞弊案,付出沉重代价
选人改京官,创新用人机制
陈尧咨,字嘉谟,祖籍阆中。他是凭借真才实学,经过层层考试选拔成为状元的。放在现在,也是一个“考霸”。
宋真宗咸平三年,翰林学士王旦、知制诰王钦若同知贡举,省试录取合格正奏名进士547人。殿试共录取进士414人,黜落133人,陈尧咨从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蟾宫折桂。
北宋前期,状元及第后按例授将作监丞、州通判,所以状元也别称为“将作监丞”。陈尧咨初授将作监丞、济州(今山东巨野)通判,三年任满后召试馆职,改授秘书省著作佐郎、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勾院。“著作佐郎”是决定俸禄的本官价,“直史馆”是馆职,“判三司度支勾院”则是实际职务,负责管理度支账目的审核、注销,任务繁剧。任职两年后,陈尧咨改擢右正言、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诏书、制敕。
陈尧咨性格刚戾、狂放不羁,不如两位哥哥沉稳、练达。景德二年(1005年),他奉命出任当年的覆考官,参加考试的奏名进士中有一位名叫刘几道,他是三司使刘师道的弟弟,陈尧咨担任判三司度支勾院时是刘师道的下属官。所以,当刘师道为弟弟的科名来请他帮忙时,他念于旧情,不顾严格的考试纪律,暗中与刘师道串通,让刘几道在试卷上标写记号。刘几道在覆考官的暗中帮助下顺利通过殿试,登进士第。
一个月后,有人向皇帝揭发这一科场舞弊案,宋真宗非常生气,下令将涉案人员全部罢黜,罢刘师道枢密直学士,责授忠武节度行军司马;罢陈尧咨知制诰,责授单州团练副使;新进士刘几道从进士名籍剔除,永不得参加科举考试。陈尧咨为自己的放任、冒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是他政治生涯中遭遇的第一次重挫。
陈尧咨对自己的行为颇感悔恨,经过几年的反省、努力,他重新得到了宋真宗的信任。宋真宗先授予他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光州(今河南潢川),满任后再让他官复原职,担任右正言、知制诰。此后,陈尧咨奉诏同判吏部流内铨,掌管七品以下京官的铨选工作。宋朝人事制度规定,选人改京官需要有五位京朝官的推荐,这对于那些没有官家背景、出身贫寒的士大夫来说是非常苛刻的,许多选人就因为迟迟拿不到五张举荐信,被迫沉浮于“选海”,久久得不到改秩升迁的机会。陈尧咨对寒士出身的选人的处境非常同情,他打破旧例,列出一份因缺举主而迟迟不能改官的选人名单,请求朝廷批准他们改京官。宋真宗认为陈尧咨此举可行,特予批准。
知永兴军,兴修水利,关注民生
大哥说情,真宗训斥,奉诏回京
陈尧咨也因为工作出色,迁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郎中,出知永兴军(今湖北阳新)。永兴军地多盐碱、河水苦涩,陈尧咨到任后,就在境内兴建水利工程,募民疏浚龙首渠,引渠水入城,从而解决了城中居民饮用水的问题。
陈尧咨在社会上追求奢侈,做官也是随意任为、自作主张,常常有一些不守法纪的越轨行为。在知永兴军任上,他曾经擅自打开官府的武器库,随意取用库内的弓箭等兵器;他还兴建草堂,作为批阅公文、处理公务的场所;他甚至增开三道城门,又建造一条专供自己出入的通道,每次出行,都要派禁兵列队护卫。更为严重的是,他在审理案件时经常动用酷刑,屡有致人死亡的事件发生。对于自己的同僚和属下,陈尧咨也是盛气凌人、傲慢无礼,陕西路转运使乐黄目对他的胡作非为忍无可忍,向朝廷提出了辞职请求。宋真宗诏陈尧咨知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将他调离永兴军。
陈尧咨刚一离开永兴军,检举揭发的信件就如雪片般飞到朝廷,状告他在永兴军任上的种种违法行为。宋真宗考虑到陈尧咨是状元出身,两个哥哥尧叟、尧佐又都在朝中任高职,没有对他彻底查办,只是略施惩罚了事,诏陈尧咨罢龙图阁直学士,出知邓州(今河南邓州)。宋真宗担心陈尧咨会故态重演,再度惹是生非,几个月后就任命他为知制诰,召回京城。这是陈尧咨第三次担任知制诰。
陈尧咨状元及第仅仅五年就擢升知制诰,令士大夫们无比羡慕。可是在任职十多年后,他并没有获得更好的晋升机会,而是又回到了知制诰任上。面对仕途上的坎坷与挫折,陈尧咨不仅没有认真反省自己,反而认为自己是遭到了小人的诽谤和陷害,终日郁郁不乐、情绪低落。
大哥陈尧叟见弟弟如此消沉,内心十分担忧,就去找宋真宗说情,将弟弟心中的委屈一一道出。宋真宗不高兴地说:“朕一直是在尽可能保护他,难道他还不知道吗?怎么能信口开河说别人诽谤他呢?”宋真宗还特地手书一纸,对陈尧咨加以严厉训斥。宋真宗这封言辞激烈的信给了陈尧咨当头一棒,让他清醒了许多。他诚惶诚恐地去向皇帝谢罪,表示要痛改前非。三年后,陈尧咨复龙图阁直学士,判登闻检院,负责管理军民申诉、平反冤案。可是在任职期间,他又因自己保举推荐的官员犯赃罪受到牵连,降官兵部员外郎。
天禧初年,哥哥陈尧叟去世,不久母亲冯氏也病故,陈尧咨与二兄陈尧佐辞官回家为母守丧。三年守丧期满,陈尧咨复工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会灵观副使,后奉命出任陕西沿边安抚使,负责边备。不久,又迁右谏议大夫,知秦州(今甘肃天水)。随后,陈尧咨奉诏回京,任权知开封府,管理首善之府的民政、刑政等事务。
善于射箭,卖油翁晓之以理
改换武阶,大名府建功立业
陈尧咨虽然不及二位哥哥沉稳、谦和,仕途屡屡受挫,其文采、学识也稍逊于两位哥哥,但是,陈尧咨自幼喜好习武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特别擅长射箭,每次比赛几乎都是百发百中,无人能及。
一次,陈尧咨正在自家菜园里射箭取乐,一位卖油翁挑着货担经过,驻足观看,见陈尧咨射箭十发能中八九,他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见状十分好奇,就走过去问卖油翁:“你也懂射箭吗?”老翁回答说:“射箭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心中不快,就反问道:“你怎敢看不起我的射艺?”老翁从容地说:“你且看看我的灌油技艺,就会明白了。”只见老翁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文小钱盖住葫芦口,然后慢慢地将一勺油从钱孔中注入葫芦,油注如线,铜钱口一点也没沾油。陈尧咨看后由衷地表示敬佩,老翁却谦虚地笑着说:“我灌油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熟能生巧而已。”陈尧咨心领神会,笑着目送老翁远去。
皇太后知道陈尧咨武艺高强、善于射箭,决定让他改授武资,由右谏议大夫文官阶改换成武官阶的宿州观察使,并派他出知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对于朝廷的决定,陈尧咨非常不满。北宋自太祖建国初始,为消除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权、政权更替、天下动荡的弊端,制定了以文治国、重用文士的国策,并通过不断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等措施,将大批有才学的知识分子吸纳入官僚队伍,建立起一整套以文人为主体的官僚统治体系,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风气。虽然国家有“文武换官”的规定,允许一些文才出众的武将转换文阶,同时也鼓励一些有武略的文士弃笔从戎,加入到武官的行列,但是,由于文官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武官,要求转换文官的人很多,而愿意换武阶的人却非常稀少。在这种背景下,陈尧咨的不满也是可以理解的。
皇太后得知陈尧咨不愿意换武阶,就将他召入宫中面加劝谕:大名府是国家的北大门,关系到社稷的安危,责任重大。既然皇太后亲自下令,陈尧咨不敢违抗,只得奉命换武官阶,出知大名府。到了大名府后,他看到的是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的城墙以及随处堆放着的器械,城中一片混乱无秩的景象。陈尧咨决定首先从加强城防人手,下令重修城池,调换武库装备。应该说,陈尧咨在大名府的整改决定是正确的,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陈尧咨性格暴躁、刚愎自用,在整顿城防的过程中不能体恤民情,而是索求苛暴,吏民稍有怠慢或不满,就命令军士用大棍严厉责打,当地百姓怨声载道。陈尧咨也因此失去了皇太后的信任和支持,再也没能受到重用,一直在知州、知府的职位上徘徊。
景公式元年(1034年),陈尧咨卒于知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任上,终年65岁。《宋史》记载:陈尧咨所居房屋柱折倒塌,已而卒,赠太尉,谥号“康肃”。尧咨于兄弟中最为少文,然以气节自任。工隶书,善射,能箭射金钱眼。
(作者:书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