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著名书法家李子培:习字成痴 锲而不舍
著名书法家李子培:习字成痴 锲而不舍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30 8:48: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是书法艺术的沃土,自汉代以后,每个时期均大家辈出。北魏郑道昭有“北朝书圣”之誉。到了现代,开封出现了靳志、许钧、关百益、李子培、郭凤惠等一大批著名书法家。

        李子培(1892~1975),名厚基,字子培。河南开封人。其书法功力深厚,楷书遒劲苍雄,为开封“魏碑三家”之一,行草雄秀纵逸。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大华书画院副秘书长、河南民促会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白玉玺是我市知名的魏碑书法家之一,他的书体深受李子培影响,他对李子培有所了解。5月16日,记者采访了白玉玺,听他讲述李子培先生生平。

        李子培是开封人。李子培比于右任、靳志等魏碑大家成名晚。魏碑体鼻祖郑道昭就是荥阳开封(今属河南开封)人,他的《郑文公碑》集众体之长,有篆书的笔法,隶书的体势,行书的纵逸风姿,又有楷书的端庄。其用笔,既有篆法圆转形成的圆笔印象,又有隶法方折形成的方笔感受。方圆兼备,变化多端,雍容大雅。或以侧得妍,或以正取势,混合篆势、分韵、草情在一体,刚劲姿媚于一身,堪称不朽。 此碑雄浑凝重,为书家所重。“可以说,魏碑的发源地就在开封。历史上,开封地区习魏碑的人多。”白玉玺说,“如今,开封书法家所习有三大书体:魏碑、颜体和瘦金体,魏碑仍受到开封书法家的钟爱。”

        “民国时期的开封,习魏碑书风盛行。”白玉玺介绍说。

        据白玉玺介绍,洛阳的《龙门二十品》属魏碑中的方碑,康有为称龙门石刻“皆雄峻伟茂,极意发宕,方笔之极规也”;《刁遵墓志》《张猛龙碑》属魏碑中的方圆并用碑;而《郑文公碑》则属魏碑中的圆碑。李子培先习方碑《龙门二十品》,后学方圆并用碑《张猛龙碑》和《刁遵墓志》,所以他的字外方内圆。“外有棱角,内部圆润,险峻、厚重,李子培的嫡传弟子张本逊和我都深受他的影响。”白玉玺说。

        白玉玺告诉记者,在当时的开封,比李子培早一个时期的于右任也是魏碑大家,藏魏碑石刻3000多块,李子培的书体受于右任影响较大。上世纪60年代初,李子培在北京举办个人书法展,当时展出的有百十幅书法作品,有魏碑有行草,轰动极大。“当时全国习唐楷的多,习魏碑的少,所以李子培的书法作品一经展出就引起了关注。”白玉玺说。

        李子培一声跌宕坎坷。据白玉玺介绍,李子培曾在国民党伪省政府下的一个局委任办事员,搞文字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李子培失去工作,生活十分艰难。经历了1959年~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1963年,李子培一家的生活更为困难。当时,他的弟子张本逊为老师在汴京公园附近找了一个看守柳树林的工作,一个月可以拿到15元工资,勉强维持一家人生活。后来,工资陆续涨到一个月30元。“当时的面粉3元一袋,一袋50斤。”白玉玺比划着说,虽然生活贫困,李子培仍坚持练习书法。

        “纸墨当时是稀罕物,李子培就在青石板上练字,对于这一场景,他的弟子张本逊、他的学生韩伟业都见过。”白玉玺说。

        白玉玺告诉记者,李子培在报纸上写字也很苛刻,张本逊等人为他送去几张旧报纸,他高兴不已,如果没有把握,他不会在宣纸上落笔。“那个年代,宣纸是个宝贝!”白玉玺说。

        “书法一途,唯有临池一径!不刻苦、勤奋不能成。”白玉玺认真地说。

        白玉玺说,学习书法谓“临池”。“临池”这个典故源于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其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临池”义出此。这个典故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王羲之自幼研读书法,他对东汉的大书法家张芝非常崇拜,一有时间就揣摩字体的间架结构和气势,心里想着,手指在衣襟上画着,时间一长,连衣襟都划破了。张芝尤擅长草书,他的治学精神非常严谨,他练习书法与常人不同,在家中的衣帛上反复书写,书写完了以后,再染色裁衣,他坚持每天在池塘边蘸着池水磨墨写字,天长日久,池塘里的水都变成黑色了,所以人们称他为“草圣”。

        王羲之决心赶上张芝,他一边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一边用心学习前人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每天写完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全部成了黑色,人们把这个池塘叫做墨池。宋代曾巩的《墨池记》里写道:“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其为帮迹,岂信然邪?”

        白玉玺告诉记者,1945年,李子培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很不稳定。也许是1958年,张本逊拜入李子培门下。张本逊当时已经上班,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生活条件较好。在李子培生活艰难时,张本逊曾为老师送面、送红薯,帮助李子培一家。

        “李子培虽然生活艰难,但从不辍笔。”白玉玺说,“当年如果能买回拓品,就如获珍宝!往往灵感所至,半夜起床披着大褂提笔去写。”虽穷困潦倒但持之以恒,所以,李子培的书法刚劲、古拙、大气。白玉玺说,李子培习字成痴,他对书法的喜爱如痴如醉,虽然有《龙门二十品》的拓片,但为了看《龙门二十品》实物,他省吃俭用,从开封坐火车到洛阳。“从洛阳火车站到龙门大约20公里,还要换马车或驴车赶路,十分不易。”白玉玺说。

        正是永不放弃的精神成就了李子培,李子培成为民国时期“开封书法三家”之一,另外两位是习章草的庞白虹和习“二王”的陈玉璋。

        开封老字号的匾额也很有讲究,有名的匾额大都出自书法家或社会名流之手。书店街口有一座“四面钟”,造型奇特(现存于汴京公园内),上书“车马靠右行驰”六个大字,写的浑穆古朴,有北碑遗风,为李子培所书。

        “李子培对弟子的要求很严,张本逊拜入他门下后,他认真教授。”白玉玺说,当时,韩伟业也得到李子培的指点。“正是要求很严,加上张本逊、韩伟业的勤奋,成就了二人的成绩。”白玉玺说。

(作者:安娟娟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下一篇: 犯颜直谏苏安恒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