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相陈尧叟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16 9:16:1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陈尧叟(961年~1017年),字唐夫,阆州阆中县(今四川阆中)人。父亲陈省华曾在后蜀政权中任职,北宋平定后蜀,他又先后在太祖、太宗二朝做官,仕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事。母亲冯氏教子有方,所生三子尧叟、尧佐、尧咨均考中进士,跃登龙门。
陈家长子 状元及第
陈尧叟作为陈家长子,自幼在父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学不辍。太宗端拱二年(989年),29岁的陈尧叟携同小他两岁的二弟尧佐一起来到京城参加礼部省试。这一年的省试安排在农历正月廿一举行,共录取进士368人,兄弟俩都名列其中。陈尧叟更是勇夺省试第一名,荣获省元称号。
殿试在农历三月廿一举行,三道考题分别为:《圣人不尚贤赋》《五色一何鲜诗》《禹拜昌言论》。殿试只录取186人,另有一半人惨遭淘汰。录取的进士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陈尧叟以优异的成绩拔得头筹,荣登榜首,二弟陈尧佐亦榜上有名。
陈尧叟一路过关斩将,先后夺得省元、状元,足见其实力之雄厚。在殿试唱名过程中,当考官宣布状元是阆州陈尧叟时,他出列向太宗跪拜谢恩,声音洪亮清晰,引入注目。
宋太宗对眼前这位进退从容的状元十分好奇,询问左右大臣:“此人是谁家子?”参知政事王沔回答说:“这是陈省华长子。”太宗很高兴,下诏褒奖陈省华,由楼烦县令迁太子中允、判三司都凭由司。
河南赈灾 广西益民
陈尧叟初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北宋前期,馆职被视作国家的储才之地,是士大夫们向往的清要之职,即便是状元及第者,通常也要在一任期满后再召试馆职。陈尧叟刚得状元即授直史馆,恩遇优渥,这在当时尚无先例。第二年,太宗又颁诏,特赐陈尧叟及其父陈省华绯服,享受四、五品官员的待遇。陈尧叟上书感谢太宗的知遇之恩,其中写道:
蟾桂骊珠,连岁有弟兄之美。
鱼章象简,同时联父子之荣。
意思是说,陈氏家族既有兄弟同年折桂登进士之美,又有父子同时获赐章服之荣。能获得这样的荣耀确实值得自豪。
随后,陈尧叟擢三司河南道判官,分管河南一路的财政。在任期间,正值宋、亳、陈、颍诸州闹饥荒,他及时向朝廷奏明灾情,并奉命与赵况一起将国家府库中的粮食分拨下去救济百姓。由于赈灾及时,一方百姓得以安定。
陈尧叟遇事果敢、处事干练,深得太宗赏识,很快被提升为工部员外郎、广南西路转运使,负责广西路的财政及所属地方官员的考核、选拔。陈尧叟到达广西后发现这一地区十分落后,而岭南风俗,则是人一旦生病不是急着去求医,而是去神庙祈祷神灵禳灾除病,很多人因为延误医治时间不治而亡,本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也低于其他地区。为了破除迷信,引导当地百姓求医服药,陈尧叟从《集验方》等中医典籍中精心挑选出一些良方,刻于石碑上,并将石碑竖立在人来人往的桂林驿。这一举措对移风易俗、改善当地人的健康状况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南方地区酷暑炎热,瘴气漫衍,可供饮用的水资源十分缺乏。陈尧叟就拨出官钱在道路两旁种树,在村镇凿井,有效改善了广西地区的饮水条件。他还下令境内每隔二三十里就要建造一座凉亭,凉亭内摆设茶水,供往来行旅饮用。这以后,即使是在炎炎暑夏,行人也不再担心会渴死在路上。
废除馈赠 开辟航道
淳化四年(993年),宋太宗决定封静海军节度使黎桓为交趾郡王,陈尧叟奉命担任“交州国信使”,前往交州完成此项加恩任务。交州位于现在越南的北部,远离中央政权,陈尧叟接到任命后不惧路途遥远艰辛,立刻起程前往。黎桓是一个生性比较残暴的人,据说他每次接待远道而来的天子信使时,都会赏给信使数千贯的礼金以示慰劳,这笔钱都是他从部民身上搜刮来的。由于当地经济落后,部民们大多负担不起这笔额外费用,黎桓就下令将无力交纳者的手、足斩断。因此,交趾郡的百姓都十分痛恨黎桓,对宋廷派来的使者也极为反感。
陈尧叟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决定劝黎桓废除馈赠以减轻部民的生活压力。他先将黎桓的儿子召到自己的住所,向他提出免去私赠使者礼钱的建议,并请他转告黎桓。在随后举行的加恩典礼中,陈尧叟宣读完加封黎桓交趾郡王的诏命后,当众宣布免除馈赠礼钱的惯例。
当时,交州百姓为了躲避黎桓的专制压迫,纷纷离家逃到广西境内。前几任广西路转运使都愿意为这些亡命者提供保护,将他们藏匿在境内。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加剧了交州与中央政权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使交州海盗频频入侵广西沿边地区,给那里百姓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陈尧叟上任后一改以往的做法,将从交州入境的亡命者全部遣送回去。黎桓对此也是心存感激,下令协助官府搜捕海盗。从此,交州与广西交界地区维持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和平稳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在宋代,琼州(今海南省)属广南西路管辖范围,与大陆隔海相望。朝廷供应琼州守军的军粮主要由雷、化、高、藤、容、白诸州的州兵渡海押运。可是这些州兵大多不熟悉海路,在押运过程中经常发生翻船溺海事故,渡海运粮就成为一项十分艰难且极度危险的差事。
陈尧叟到任后没有采用强制方式责令州兵运粮,而是积极寻找对策。经过大量的实地调查他发现,在与琼州相望的海峡北岸有一递角场,这里海面比较窄,顺风时海船一天即可抵达琼州。陈尧叟决定将诸州军粮先集中到递角场,再选拔熟悉水性的兵卒,利用天气晴好、顺风的日子将军粮运过去。由于选择了一条相对比较安全的海上运输线路,海难事故得到有效控制,陈尧叟功不可没。
上奏朝廷 为民争利
陈尧叟在广西转运使任上待了五六年,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工作,政绩卓著,他的威望也与日俱增。咸平元年(998年),初登帝位的宋真宗颁布诏令,要求各路民户必须在自家的门前、田里种植桑树、枣树。真宗的本意是希望以此来促进各地农业的发展,但是北宋疆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以及水土差异都非常大,要在举国上下、天南地北种植桑树、枣树,显然是不符合实际且行不通的。陈尧叟上奏朝廷,对这项命令提出质疑,并建议在岭南地区推广种植苎麻和水稻。
岭南诸州境内多山、多石,这里的农民除了种水稻,还在一些旱地种植苎麻,一年可收割三次,这是广西百姓的一宗大利。农民可以将种水稻与织苎布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始离田畴,即可纺织”,白天种田,晚上织布……而本地的自然环境并不适宜种桑树、枣树。陈尧叟上奏朝廷希望将本地农户种植桑树、枣树数额折换成种植苎麻的亩数,并规定农户按照课定数量向官府出苎布。
这样,官府所收苎布源源上交国库,而农户又可得到种植所需资金,公私兼顾,各得利益。真宗采纳了陈尧叟的建议,收回诏命。陈尧叟用事实说服了真宗,避免了长官意志对农民的伤害,进而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利益。
身兼数职 一代名相
陈尧叟奉诏回京,任刑部员外郎(正七品)、三司度支判官。依宋代官制,只有担任过路级转运使的官员才有资格任三司判官。度支判官负责钱粮布帛、常平仓、发运等事务,职事繁剧。陈尧叟担任度支判官不久,广西抚水州(今广西宜山)发生了少数民族首领蒙令全杀害朝廷使臣的事件,在当地引起骚乱,真宗任命陈尧叟为广南东、西路安抚使前去安抚。陈尧叟任广西转运使多年,在当地颇有民望,很快平息了骚乱。他回到京师后,迁主客郎中(从六品)、枢密直学士、知三班院兼银台通进封驳司、群牧司。
北宋,凡是被授予“枢密直学士”(非职事官)的官员都是朝廷准备重用的人才。知三班院负责管理宫中侍卫及奉命出使的下级武臣;银台通进封驳司负责接收百官奏折以呈送皇帝,并将皇帝的批示下发给相关部门,同时负责纠察百官与封驳制诏,权力非常大;群牧司则负责管理全国的马政。陈尧叟一人身兼数职,足见真宗对他的信任。不久,他又迁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成为一名执政官。
大中祥符年间,陈尧叟附和宰相王钦若、丁谓,伪造“天书”,鼓吹太平盛世,为真宗歌功颂德,这是他政治生涯中抹不去的污点。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陈尧叟拜尚书左丞、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一名宰相,与王钦若共理朝政。
天禧元年(1017年),陈尧叟病卒于开封,享年56岁,赐谥文忠。
(作者:书 友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