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赵匡胤与开封传统武术
赵匡胤与开封传统武术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3 9:43:0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传承、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开封市几家传统武术民间社团组织在谈到他们门派武功套路的源流时,不约而同提到赵匡胤,认为他们的武功套路拳法最初是由宋太祖所创,或者说与其有着某种关联。 

        文学作品中出现的赵匡胤形象,多是手持棍棒、叱咤风云的一代豪杰,常常与一帮出身高贵却又属于市井无赖的人结义为兄弟。一般人会认为这或许只是赵匡胤的艺术形象,但有历史学家研究认为,赵匡胤的真实形象可能和这些文艺作品所描绘的相距不远。因为在当了皇帝以后,赵匡胤仍然保留了很多游侠特有的豪爽习性。

        不少史料说宋太祖是一位武功高强之人,种种记载也表明,宋太祖赵匡胤的确是历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一

         赵匡胤出生于洛阳夹马营。据《宋史》记载,赵匡胤从小“学骑射,辄出人上。尝试恶马,不施衔勒,马逸上城斜道,额触门楣坠地,人以为首必碎,太祖徐起,更追马腾上,一无所伤”。他不仅酷爱骑射, 还喜欢赤手空拳与人打斗。不难看出,少年时的赵匡胤就武功不凡。

         赵匡胤21岁离家出走,浪迹天涯。949年,他在北上途中遇到后汉枢密使郭威。此时郭威正率兵在河中(今山西)平叛。身强力壮且精通武艺的赵匡胤投靠在郭威旗下,勇猛杀敌,屡建战功。到了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得以重用,出任禁军军官,后官至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960年1月,北汉及契丹举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20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称帝,定都开封。

        据《宋朝事实类苑》所述,赵匡胤带兵时就习武不辍,且武技十分了得,其手下对他都非常敬畏。即使是登上皇位后,他仍然亲自训练军士,对那些武艺优胜者不断提高待遇和赏赐,所以手下将士无不刻苦训练,个个精通武艺,并忠心效命于皇帝。

        宋朝的军队实行募兵制,通过选募、武举考试选拔武艺人才。军事训练采用统一教法格,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军事训练规范化、系统化促进了武艺的提高。这一时期兵器的种类大增,形制复杂,各种兵器武艺争奇斗艳,武艺向多样化发展,武术表演项目也有相当的发展。对此,作为北宋开国皇帝的赵匡胤功不可没。

        当代武术名家、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先生以翔实的史料证实了赵匡胤在中国武术史上的显赫地位。他在《武术史上的宋太祖》一文中写道:“……与以上引文相类似的材料,宋人笔记中亦有所见。这些材料使我们知道赵匡胤这位开有宋300年基业的皇帝,不是单凭着权谋来驱使部伍的,他本人也精通武艺,又能以武艺训练将士,所以将士奋勇,左右效命。相信‘皆善武艺’内侍数十人,都是太祖亲自简选教习的豪侠之徒,很可能就是通过他们的转相传习,宋太祖的棍法和拳法得以传布世间,并传之后世,从而为他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名声。”

        马明达教授提到的“拳法”即太祖长拳,又称太祖拳,“棍法”即盘龙棍,被称为棍术的开山鼻祖。以上两种功法应为赵匡胤所首创或因其而得名。

        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长拳。”

        太祖长拳广泛流传于我国北方,整套拳路演练起来充分表现出北方的豪迈特性。太祖长拳架势大而开朗,特别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与展现,演练起来豪迈奔放,优美中又不失其威猛的澎湃气势,为中国武术界“六大名拳之一”。

        太祖长拳的源流《太祖拳谱》载,“打遍天下第一家,太祖功夫最可夸。大宋皇帝赵匡胤,少林寺里传秘法”,“十八绝技第一先,古刹练到金銮殿。若问此拳名和姓,少林定宋太祖拳”。

        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宋太祖赵匡胤在未成大业之前,曾经出家到少林寺做俗家弟子,学习正宗少林拳棒,经年苦练独有心得,遂以少林为根自开一门,即宋太祖拳。

        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赵匡胤称帝后,当时江湖上的英雄好汉对宋太祖的拳法很感兴趣。有一天,门官来报,说有两位高僧想与皇帝谈论佛法,宋太祖欣然同意,吩咐设宴接待。席间,两位和尚却就地练起拳来,并吹嘘他们的拳法如何厉害。宋太祖听后微微一笑,离席站稳,把自己的拳法打了一遍,尔后不动声色地回归坐席。原来,这两个和尚是少林寺的著名武僧,是当时武林界的顶尖高手,是奉命前来学取宋太祖那套拳法的。宋太祖只练了一遍,两人便把拳谱牢记心中。后来,两位高僧回到少林寺,凭记忆将宋太祖所演练的拳法进行整理,并定名为少林太祖拳。于是,太祖拳便在民间流传开来。足见赵匡胤与少林寺的关系非同一般。

        “一条杆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古典名著《水浒传》的这两句话,说的是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凭一条杆棒打天下之事。这里说的应该就是赵匡胤首创伴随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盘龙棍。盘龙棍亦称梢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而闻名。

        关于盘龙棍的来历,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有这样一种说法是,赵匡胤原本使的是齐眉棍,后被刘定国的“金背砍山刀”断为两截。后来,他让一姓陈的铁匠把这一长一短两截木棍按连枷的样式连在一起。赵匡胤拿起沉甸甸的棍子耍了几下,棍梢甩动起来呼呼生风,令人眼花缭乱。陈铁匠看完赵匡胤的这套棍术后,好奇地问道:“赵将军,您看这似棍非棍、似鞭非鞭的兵器应该叫什么名字好?”赵匡胤看着手中这条棍,说道:“此棍似断非断、似折非折,有头有尾、首尾一体,就叫‘盘龙棍’吧!”盘龙棍由此得名。

        盘龙棍其结构为两截,一截较短,一截较长,两截之间由铁环连接,挥动起来犹如鞭梢,能产生“鞭击力”,击中目标后更具渗透性。

        史书有记载,学者有文章,民间有传说,看来宋太祖赵匡胤武功高强且创有拳棍武术套路流传后世之说决非空穴来风。

        二

        由于大宋开国皇帝与武术的不解之缘,其对当时的武术发展影响可想而知。所以说北宋时期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是我国武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

        北宋时期,汴京军中武艺丰富多样,既有习练形式的“对舞”,又有真刀真枪的实战演习,“选诸军勇士数百人,教以剑舞,皆能掷剑于空中,跃其身左右承之”。

        北宋开封的仕族子弟争强好胜,常在一起习武打斗,薛惟吉“少有勇力,形质魁岸,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鞠,纵酒不谨”。

        司马光《论上元令妇女相扑状》载:“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令各进技艺,赐予银绢,内有妇人相扑。”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已有女子相扑活动出现于京都。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为我们揭示了北宋开封古都丰富迷人的武术风采,禁军“内有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一人作奋击之势,一人作僵仆。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还有“两两出阵格斗,作奋刀击刺之态,百端讫,一人弃刀在地,就地掷身”、“或横身鞍上,或输弄利刃,或重物大刀、双刀,百端讫”。或军中分成两阵,各自“使番枪或草棒、交马野战、枪刺棒舞,习阵实战。或执真刀,互相格斗击刺”。从这可以看出,北宋武艺内容活泼多样、引人入胜。

        北宋开封民间习武活动与娱乐表演相结合,充分展示了古都开封武术文化的多姿多彩。《东京梦华录》中“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出旧门有米家桥瓦子,梁门西去有州西瓦子,保康门附近有保康门瓦子。旧封丘门外袄庙斜街有州北瓦子,米雀门外西去有新门瓦子”,有“大小构栏五十余座”。“勾栏”是瓦子中专门演练武艺的场所,可见其规模之大。 
(作者:原廷干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评书艺人马玉堂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