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书艺人马玉堂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5/3 9:50:5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开封评书艺术历史悠久,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候,开封就已经有了“诵小说”讲志怪灵异故事的活动。到了北宋,说话艺术摆脱了唐俗讲的宗教内容,并进入了宫廷。崇宁以后,东京汴梁的瓦舍勾栏里有众多说话演员演出,露天空场、私人府第、街头巷尾、庙堂寺院也时有说话人设场演出,话本开始盛行。至今我们还可以在《如梦录》《水浒传》《说岳全传》《歧路灯》中发现对明清时期的开封大相国寺、萧墙街等处的说书活动的生动记载和具体描绘。例如《如梦录》记载:“相国寺,每日寺中有说书、算卦、相面,百戏逞能,亦有卖吃食等项。”民国时期,开封大相国寺内活跃的评书艺人有30余人。回到旧日时光,重返现场,今天先说马玉堂吧。
马玉堂是杞县人,玉堂是他的本命,艺名叫马明堂,约1868年出生于杞县城关马头村,家境比较富裕,接受了私塾教育,识文断字,口才颇佳。年轻的时候不学好,沾染了坏习惯,三两次进烟馆之后染上了鸦片瘾,其命运就像《活着》中的富贵一样,家里值钱的东西渐渐变卖完了,走投无路,富贵是操起了皮影戏,马玉堂无以为业,于是便投师杞县丰兴隆学说评书。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可以独自登场了,出师后先在杞县城隍庙设场,每天挣个饭钱,后来不满足于县城的狭小空间,于是就到开封大相国寺行艺。大相国寺民国时期就相当于北京的天桥,江湖各路艺人都在此卖艺营生。
开封毕竟是个故都,皇城根下的人们见多识广。这马玉堂一踏入大相国寺的大门就感觉到江湖的险恶。每一个行当都讲究门派,他马玉堂不是霍元甲,霍元甲自创了迷踪拳。马玉堂因不知自己宗哪一门,便遭同行李明甫的责难,在大相国寺这个江湖码头上难以为继。于是,便拜在著名评书艺人段润生门下。这段润生是滑县人,前清秀才,当时在大相国寺已经是评书界的翘楚。有段润生罩着,马玉堂才得以在同行中立身。
马玉堂跟着段润生又学了不少书目,逐渐在大相国寺站稳了脚跟。每日说书,围观者不少,培养了一批忠实的粉丝。他说的书目长的可以连着讲半个月,短者三两天就须换书目。因为过去曾经吸食鸦片,毒瘾难以戒掉,必须在说书的时候停顿数次,喝一种大烟壳熬制的水,俗称“米壳水”,听众再着急,他也不急。如果不喝这“米壳水”,书竟说不下来。
孔宪易小时候多次听过马玉堂的评书,他后来回忆说:“我念初中时,最爱听马老先生的书,他总是给人以不能尽兴之感,我想这也是老艺人的绝招吧。今笔者年已逾七旬,马老说书情景犹历历在目,艺术魅力感人至深,可想而知。”
马玉堂不但善说《枪挑小梁王》《杨再兴大战小商河》《八马岭》等狭义评书,还长于《粉妆楼》《聊斋志异》中的段子。
1938年6月,日军攻陷开封,马玉堂十分气愤,抑郁而终。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