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著名书法家陈玉璋:书坛大家 美名流芳
著名书法家陈玉璋:书坛大家 美名流芳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4/29 9:23:0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他在开封负责筹办新中国成立后的首次书画展览;他是开封首位将书法作品送出国门参加展览的书法家,受到文化部肯定;他去世几年后,开封市政协为他举行追悼会、开封市文化馆为他举办遗作展……至今,许多了解他的人仍然满怀崇敬地谈论他的人品、艺品,而他的书法作品,也一直是受人青睐的藏品。

        他是开封市已故著名书法家陈玉璋。

        陈玉璋(1898~1976年)字寿石,号恬安老人。1927年至1949年曾先后任河南省政府书记员、民政秘书、省政府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文史馆馆员、开封市政协书画组组长。上世纪50年代,他的作品送入人民大会堂陈列,并由文化部送往日本参加中国现代书道展。

        今年,陈玉璋先生离开我们整整40年,为更多了解这位书法大家,记者采访了陈玉璋先生之子、著名书画家陈国桢,以及他的学生、著名书法家韩伟业。

        寒窗苦读 终有所成

        陈国桢珍藏着一张父亲的画像,这张画像是山东画家岳翔书生前为父亲画的碳晶画像,这是画家根据其父亲照片所画。画中的陈玉璋先生银须飘飘,慈祥的脸庞浮现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陈国桢每看到这张照片,父亲的音容笑貌就会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总会唤起他对父亲的无限怀念。

        陈玉璋出身贫苦,刚记事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弟弟15岁时夭折)艰难度日。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是,母亲还是把他送进了私塾,家中更加拮据。陈玉璋很珍惜入私塾学习的机会,十分勤奋。十年寒窗苦读,遍览古今典籍,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开封从古至今文风昌盛,千年来文脉不断。清朝末年,作为中原重镇的古都开封,文人雅士咸集,书坛名家辈出。出身贫困的陈玉璋酷爱书法艺术,自幼便废寝忘食地练习书法,攻读书法典籍。

        1916年,因生活没有保障,陈玉璋的弟弟因病夭折,陈玉璋辍学在家,开始在家里设馆教书,以换取报酬,贴补家用。他白天教书,晚上习字。时间久了,身体竟然一天天垮了下来,23岁时,陈玉璋染上严重肺炎,他被迫休馆辍教,修养治病。康复后,他无心重新开办学堂,于是潜心于书法研究。

        1928年,冯玉祥主豫,为选拔人才,举行大考。陈玉璋先生参加考试,一举中榜,被招录为书记(为公文抄写之职)。1931年,陈玉璋被调往河南省图书馆,以小楷书写《石田野语》书版。《石田野语》一书,为常茂莱所著,徐世昌作序,全书共36卷,是中州文学巨著。当时擅书版者甚多,同道们首推陈玉璋,此时他刚过而立之年,精力充沛,功夫纯熟,他用整整3年的时间,录完了这部巨著,一时名噪古城。当时,书画名家、以小楷而久负盛名的田啸白先生看到后连声称赞:“寿石先生小楷,结构谨严,笔韵鼎足,能以小见大,笔笔不苟,难矣!时人非能比翼。”

        工作生活稳定下来后,酷爱书法的陈玉璋即开始购买碑帖、拓片和明清以来的名家墨迹,用以欣赏临摹。他太爱书法,几乎把大半薪金都用在购买书画上,有时为一幅书法,不惜倾尽囊中所有。

        1934年,河南省举办书画展览,年轻的陈玉璋有行书、隶书对联参展,其中隶书对联选入影印书画集中。

        遍临诸帖 融会贯通

        陈国桢说,父亲70多岁时对他说,书法,是一辈子都需要研习的,开封老书法家郦禾农先生,快80岁了,每天还坚持练习楷书。陈国桢知道,父亲是在激励他,而父亲在书法艺术上何尝不是如此!

        因为对书法艺术的酷爱,陈玉璋自幼即开始学习隶书、北碑及唐楷。他对《张迁碑》《乙瑛碑》《衡方碑》《熹平石经》《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等,都反复临摹,认真研习。陈玉璋初学颜真卿《多宝塔碑》,后临写欧阳询《九成宫碑》,并对《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诸碑进行长时间研摹,为书法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陈玉璋尤其喜爱米芾、李邕的书法,对颜真卿《争座位》等诸帖也爱不释手,同时,他对明末清初王铎遗墨颇为叹服,他闲来即捉笔临写王铎的《拟山园帖》,一本字帖伴随了他一生。

        不但学习古人,对同时代的优秀书法家,陈玉璋先生也十分注意学习。桐城张祖翼是海内名家,精研汉碑、隶书,造诣极深,所著《汉碑范》一书,对隶书后学者,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陈玉璋常说,《汉碑范》让他一生受益匪浅。陈玉璋先生还和开封久负盛誉而年长于他的宋珂宸、祝鸿元、康禄、郦禾农、许子猷诸名家有着密切交往,他们的书法对他都有较大影响。

        陈玉璋先生广博约取、融汇古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玉璋擅长楷书、行书、隶书、榜书,他的书法艺术庄重、古朴、隽逸、挺拔。陈玉璋曾说,字形犹如人形,要端庄大方,绝不可缩手缩脚无舒展之感。陈玉璋的隶书,笔力雄健沉实,挺拔浑厚,有《衡方碑》《张迁碑》等诸碑的特点,方严而不板刻,凝重而有韵致,清雅纯朴,神韵盎然。陈玉璋的行书,初学《圣教序》,后临《兰亭序》,中年则喜李北海、黄山谷、米南宫,他的作品气势奔放、行笔宛转、点画空灵,具有潇洒飘逸之致。到晚年时,陈玉璋则追颜鲁公、王觉斯遗韵,他还将魏碑、隶书之法运入腕底,使行书面貌大变,取遒劲于胸中,书隽永于笔下。

        很多上了年纪的开封人都知道陈玉璋先生的匾额书法。新中国成立前后,陈玉璋先生所书匾额遍布古城及远近地区,名声大振。其大字近五尺,书匾时,他一手端墨海,一手执笔,一挥而就。老书法家郝右辅先生说:“玉璋先生的榜书,结构严谨,体态庄重,神韵十足,有浩然之气。”

        不但书法,在诗词领域,陈玉璋也有很深的修养。他诗作较多,有《吟竹诗草》结集出版。记者曾读到陈玉璋诗作二首,其一,题郑板桥墨兰图:文采风流似谪仙,纵情诗酒傲江天。兴来得意写香草,一阪清幽笼瑞烟。其二,题宋人雪景山水:寒风吹雪满江天,竹树参差卷暮烟。罢钓归来不负酒,放怀一醉白云边。陈玉璋笔下诗作,有唐诗笔法意境,足见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

        真诚质朴 美名流芳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老知识分子的陈玉璋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他十分感激,决心以毕生所学,报效党和人民。他曾先后被选为区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并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

        1959年,开封市政协书画组成立,组长为靳志先生,陈玉璋先生当选为副组长。靳志因年事高,书画组事务多由陈玉璋经办。他兢兢业业,为古城开封传承书法艺术不懈努力。1962年,他负责筹办的历代书画展览在禹王台公园举行,许多人前往参观,引起轰动。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1966年初,文化部派专人给陈玉璋先生送来日本出版的《中国书道展览》精选影印集,感谢他贡献作品参展,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同年,他的隶书作品被选进人民大会堂河南厅陈列。

        陈玉璋先生待人真诚质朴,不管对长者、同辈、学生均赤诚相待。韩伟业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牛光甫在文化馆开办书法班,义务开展书法培训,应邀前来授课的老先生们当中,陈玉璋授课次数最多。“大高个,拄着拐杖,银白色的长胡须,穿着简朴干净,待人和蔼可亲,对后辈谆谆教导,我们很多人都从陈先生那里获益匪浅……”韩伟业说,不熟悉陈玉璋的人,看到他的书法,往往渴望一睹他的风采,而接触过他的人,往往留下难忘的印象,充满对先生的敬意。韩伟业还拿出陈玉璋1964年为开封三中题写招牌的原稿给记者看,这些字个个笔墨苍劲、气势雄伟,珍存这些墨迹50余年的韩先生睹物思人,仍赞叹不已。

        诚然,陈玉璋先生一直倡导用艺术服务于人民群众,他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位登门求教的书法同道,热心地为许多单位题写匾额。其人艺品高、人品也高,他逝世后,很多开封书法家谈到他,感激之情仍溢于言表。

        陈玉璋先生精心收藏的碑帖书画“文革中”被付之一炬。藏品被毁使他受到巨大打击,自此一病不起,并于当年溘然长逝。那个漫长的“非常时期”,他谆谆教导儿子陈国桢和书法界的后辈,书法这个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不会被泯灭,要坚守好、传承好,会有发扬光大的那一天!

        1979年,开封市文化馆举办了他的书法遗作展览,同年,他的作品再次到日本展出。1980年,市政协根据中央政策精神,为陈玉璋先生举行了追悼会,对他在书法事业上的贡献及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陈玉璋的名字被收录《中国美术家大辞典》,中州书坛一代巨匠载入史册!

(作者:张德卿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