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许都愍帝衣冠陵
许都愍帝衣冠陵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7 15:59:3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天厌汉德久矣,
山阳其何诛焉!
——〔南北朝〕范晔《后汉书》

    “愍帝陵”其实也叫“献帝陵”。愍者,忧伤、哀怜之意。
    汉献帝是东汉的末代皇帝,名刘协,字伯和,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青龙二年(公元234年)。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崩,刘协为陈留王。虽然当时他只有6岁,但因董卓看他聪敏好学,有威仪,就废汉少帝,立他为汉献帝。在董卓等人的挟持下,他采取以虎驱狼的办法,利用曹操保驾迁都许都,但却被曹操所控制。汉献帝不甘为曹操控制,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曾发衣带诏,密令旧臣除去曹操,结果事情败露,使多人丧命。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欲联合刘备、孙权杀死曹操,又因事情败露而致使宗族200余人丧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王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为魏王。同年十月乙卯,魏王曹丕在繁阳受禅台代汉立魏,汉献帝被封为山阳公。东汉王朝历14帝共计196年,至此灭亡。
    “献帝陵”后称“愍帝陵”。愍者,忧伤、哀怜之意。称献帝陵为愍帝陵者最早见于《明史·邵宝传》,传中称:“改魏文帝庙以祠汉愍帝。不称献而称愍,从昭烈所谥。”昭烈帝即刘备。由此可见许昌“愍帝”之称呼应在明代之后。这与罗贯中《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是紧密相连的。《三国演义》第八十回中说,曹丕在繁城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帝宝座,建立了魏王朝。汉中王刘备闻知,痛哭终日,下令百官挂孝,遥望设祭,上尊谥号“李愍皇帝”。其实这是刘备之计,曹丕并末杀害献帝而是封他为山阳公。山阳即今天的修武县,封邑一万户,位列公孙王侯之上,并享受奏本不称臣,上殿不下拜的礼遇。刘协离开许昌到山阳封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魏明帝青龙二年(234年)三月,病死于封地,卒年54岁。曹丕以汉天子礼仪葬其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由于他曾居住许都25年,后人在许都故城近郊建了一座衣冠冢“献帝陵”作为纪念。
    陵墓现位于许昌市东14公里张潘镇政府院内。据民国十二年(1923)《许昌县志》记载:“愍帝陵,在城东三十里,张潘镇北门外”,陵冢原占地30余亩,高出地面20多米,上有献帝庙。庙前罗立着石俑、石马、石羊,气象甚为庄严。陵上遍植桃树,每年春天,桃花盛开,香溢满镇。现只剩下一座四棱土台,高15米,面积10000平方米。从出土的文物看,它建在一个古文化遗址上,上层有西汉墓室,出土有不少饰以花纹的筒砖;下层有西周和商代的灰土层、房基夯层及陶片,还曾出土有商代陶罐。
由于罗贯中《三国演义》有着明显的尊刘抑曹的思想倾向,因此,他对汉献帝的描写就不像其它末代皇帝那样腐败无能,而是充满着敬意,充满着理解,甚至把他塑造成有心兴汉却无力回天的悲剧式英雄。刘协自幼聪明灵秀,有胆有识,有风度,有才气,从他被董卓推上帝位到被    曹丕拉下宝座,无时无刻不在做着重振大汉王朝的努力。史载汉献帝在许昌时并不甘心做曹操的傀儡,曾多次试图诛杀曹操。但他没有实权,加上才智远不及曹操,因而终其一生也未能摆脱曹氏而拯救即将倾覆的刘氏王朝。
    我们从《后汉书·献帝纪》中也可隐约看出他同曹操软弱地较量结果:“曹操自为司空”,“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曹操自进号魏王”,曹操的这些自为、自立、自进并非是不把献帝放在眼里,以曹操的个性,应该是很想得到合法的授权和神圣的名义的,但献帝并未授予他这些。曹操接天子到许昌后,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相继击败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征服乌桓贵族,将中国北方统一于他的势力范围内,如此功勋却没有得到汉献帝的最高封赏,难怪一代枭雄曹操竟有了《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悲怆哀叹了。
    相比之下,刘备就显得“虚伪”多了。当曹丕称帝时,成都便有传言说汉献帝被曹丕杀害,而刘备又哭得天昏地暗,在不澄清事情真假的情况下便匆匆给汉献帝封谥号“李愍皇帝”,其中不难让人看出他哭的真正目的是欲掀起反曹舆论大波而已。其实刘备想当皇帝的心思是由来已久的,他刚有自己的地盘就马上称帝,并首先攻取吴国而不是先打魏国,究其深层原因恐怕也是担心魏国被攻下之后,同样面临着要将皇帝位子让给汉献帝的问题,因此道不如使罪名暂时让曹操担着更好。因此可见,刘备比曹操的心理要阴暗得多。
曹操逢迎天子及其坚持不称帝的做法充分显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与那些日夜都梦想着当皇帝的地方军阀不同,他胸有韬略,即使权势遮天,炙手可热的情况下也能照顾全局,权衡利弊,保持清醒头脑。公元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后曾上书曹操,歌功颂德,劝其称帝。曹操读罢此信后说:“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魏略》)当时文武大臣陈群、桓阶、夏侯惇等也纷纷劝曹操称帝,但他还是回答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魏氏春秋》)
    曹操坚持不称帝,是依当时的形势而做出的正确决策。当时董卓擅行废立,袁术自立为帝,袁绍私刻玉玺,无一例外都遭到了全国各地诸侯的声讨,成为众矢之的。曹操一旦称帝,恐怕也难逃同样的命运。而打着天子的旗号,既可整合匡复汉室的力量,为扫清政治上的障碍和平定天下打基础,又可避免授人以柄,给敌对势力制造口舌的机会。曹操终其一生没有废除汉献帝,他记住了董卓的教训,他留着这个皇帝给他当命令诸侯的招牌,而要的是汉室自然的灭亡。因此,即使他知道汉献帝曾多次谋害于他,也不找借口杀他,其中深层原因除了不想在历史上留下弑君的罪名之外,就是出自统一中国,实现霸业目标的胸襟。从这一点来说,他与那些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有天壤之别。
    范晔《后汉书》对汉献帝评论道:“天厌汉德久矣,山阳其何诛焉!”。东汉最后的灭亡不是刘协的过错,而是东汉政治腐败与制度本身积弊已久的必然结果。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傀儡皇帝刘协庙
下一篇: 曹魏代汉三绝碑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