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代汉三绝碑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3/7 15:58:02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繁昌高筑受禅台,颂圣碑文夸富丽;
至今字画虽模糊,依稀犹识钟繇隶。
───〔清〕甄汝舟《受禅台怀古》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阳(即今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受禅台举行大典,接受汉献帝的禅让,代汉立魏。从此结束了刘汉王朝400年的历史,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时代。具体详细地记述这一历史事实的是立在繁城镇汉献帝庙内的两块碑文:《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这两通碑就是书法瑰宝汉魏繁城“三绝碑”。
《公卿将军上尊号奏》于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刻立。碑高3.32米,宽1.02米,厚0.32米,额题篆书阳文“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文隶书,32行(后10行刻于碑阴),每行49字,有不少字残毁。碑文是公卿将军呈给魏王曹丕的奏章,劝曹代汉立魏行皇帝之事。碑文记述了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各地军阀纷割的局势下,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经过长期战争,统一了北方的等史实,彰显了曹操的历史功绩。同时也记述了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后,其子曹丕嗣丞相位和魏王爵,在群臣屡次上书劝进下,于当年十月废掉汉献帝,自立为魏国皇帝之史实。全文载于《三国志·文帝纪》裴松之注引中。《受禅表》碑与前一碑并列,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圭形,上有碑穿额,题篆书阳文“受禅表”三字。碑文每行49字,边长1寸2分,隶书阴镌,内容是献帝禅位于曹丕的过程。碑文说汉室气数己尽,魏王理当代汉。首先阐明禅让是千古之美德,接着颂扬曹丕“齐光日月,材兼三级”、有“尧舜之姿”、“伯禹之劳”、“殷汤之略”、“周武之明”,续写他在公卿将军多次请求下,经“回思千虑,至于再,至于三”才在繁阳筑灵坛举行受禅大典的经过。
两碑石呈五色,质地坚硬,明亮绚丽,为鱼子石。书法用笔刚健、结构端正、章法严谨、富有神韵、气势恢宏,刀法圆润流畅、朴拙凝练、刚中有柔、遒劲洒脱。两碑的艺术成就一向为学者叹绝,庾肩吾的《书品》,杨守敬的《学书言》等极其称赞。大书法家康有为观赏两碑后情不自禁挥笔写道:“今禅表遗笔犹存,鹄视虎顾,雄伟冠时。”三绝碑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千百年来,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家、文学家等纷纷到此观赏。特别是书法家更是崇拜之至。东晋的王羲之,唐代的颜真卿、徐浩、刘禹锡,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先后登临观摹鉴赏。
繁城“受禅碑”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碑铭由东汉末年御史大夫王郎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唐刘禹锡在《玉堂嘉话》中说:“魏受禅碑,王郎文,梁鹄书,钟繇刻字,谓之三绝。”“三绝碑”——此后便沿用此说。细细鉴赏:一是文表绝,文词婉妙,深入浅出,气势磅礴,论述有力,语言简洁,详略得宜,添字则余,去字则损,不枝不蔓,无懈可击;二是书法绝,方笔斩截,豪迈纵逸,凝重遒劲,气度雍容,结体严谨,体势方正,率直自然,和谐统一;三是石刻绝,字字一格,丝毫不差,中规入矩,不犯不离,相互映衬,韵趣无垠。两碑字体均为隶书,上承前代篆书的规则,下启魏晋南北朝隋唐楷书的风范,这一难得的综合艺术珍品,不仅可观摩品评它的风格,而且能得到艺术享受,不愧为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绝品。
可惜的是,代表着汉魏历史文化的史料和珍贵文物的“三绝碑”,现在已经斑剥泐损,漶痕累累。据说,清代末年,王公贵族、仕宦人家前往繁城观赏、拓片者络绎不绝。每逢此时,地方官员都得陪同,大摆宴席、挥金如土。这些花费均由当地老百姓负担,弄得民不聊生、怨声鼎沸。繁城地保范书贵转生一念:毁了此碑,没人来看,就可减轻百姓的负担。于是,他就用庄稼杆把碑围起来,点火焚烧后用醋浇泼……就这样,这一珍贵的名碑被毁损了,造成今天不可弥补的损失。解放以后,“受禅碑”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省人民政府拨款修葺,建了护碑房。两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作者:许昌市旅游局 责任编辑:胡春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