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起的“骡子”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9 10:36:23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郑起是个倔脾气的怪人,最欣赏他的是后周名臣王朴。王朴的性格与他相仿,固然有大才、正直、能做事,很受周世宗倚重,但个性极强,不会做人,喜欢在稠人广众间高谈阔论、口无遮拦,难免得罪人。
周世宗讨伐淮南时,以王朴知开封事。他留守京师,增广新城,开通道路,使京城更加宏伟壮阔,为开封日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奠定了基础。他奉诏上奏的《平边策》,主张“攻取之道,从易者始”,直到宋朝建立,仍在指导实践。显德六年春天,周世宗派王朴巡视汴河口,修建斗门。王朴归朝时病发,不治而终,时年54岁。周世宗闻讯,“即时幸其第,及柩前,以所执玉钺卓地而恸者数四”,追赠他为侍中。
王朴眼光独到,他不喜欢赵匡胤。赵匡胤太会做人,年少功高,权重位隆,但偏偏克制谨慎,八面玲珑,事上以敬,待下以和,和谁都能交朋友。王朴不放心他,总担心这个年轻人居心叵测。可惜王朴命不够长,比周世宗柴荣早离世3个月。
有人说,如果王朴多活一年,历史也许会改写。宋太祖赵匡胤受禅登基后,一次路过功臣阁见到王朴的画像,竟肃立不动,整理御袍肃然道:“倘此人在,朕不得着此袍。”
王朴去世前曾提醒郑起,要提防赵匡胤。郑起负才倨傲,在朝里也是个另类,经常被同僚攻击窘辱,始终脾气不改。
宋人笔记里有载,郑起年轻时性格浮躁,听说襄州双泉寺的和尚能点石成金,马上削发去跟着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是骗人的,就还俗回了家。郑起进士及第后,先任尉氏县主簿,后因宰相范质赏识他的才华,周恭帝时,官至殿中侍御史。
郑起和右拾遗杨徽之关系好,全宋诗里有杨徽之写的《寒食寄郑起侍郎》。“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回首故山千里外,离心绪向谁言?”
杨徽之与郑起均负诗名。太祖登基前,两个人就曾经向丞相举报过赵匡胤,可是范质等三位宰相不以为意,用人失察,派赵匡胤带兵北征,给了他陈桥兵变的机会。宋祖登基之初,为稳定局势,全盘留用后周旧臣。郑起在新朝虽然保住了饭碗,但毕竟没有翊戴之功,他和杨徽之同被贬为外官。
乾德初年,郑起掌泗州市征。他仍不识趣,对新朝不配合,和刺史张延范不对付,经常讥刺挖苦人家。郑起家里穷,买不起马,骑一头骡子做交通工具。有一次,他跟着张延范去近郊办公务,张延范对他行礼,他说:“这不过是骡子,哪用得着行这么大的礼?”
张延范被惹恼,向朝廷密奏他嗜酒废事,郑起被再次降职为河西令。不久,西蜀被平,他为了避免被派往,自己烙伤自己的脚,竟因此成疾而卒。这对于硬骨头的他来说,也许是种解脱。
在我们老家的方言里,惯以骡子比喻那些倔犟的家伙。
(作者:甘桂芬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