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旗加身与黄袍加身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9 10:34:44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赵匡胤黄袍加身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六月,后周皇帝柴荣在京都大梁(今开封)病逝。柴荣7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当时天下混乱,尚不统一,7岁的小皇帝肯定担当不了重任。到了显德七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消息,北方的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朝廷急命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赵匡胤率军出征抗敌。正月初四下午赵匡胤率军到达距汴梁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当夜五更时,军士们集合到了驿门前,大声鼓噪,要拥立赵匡胤为天子。天亮后赵匡胤出来同大家见面,将领们说:“如今诸军无主,我们已经商定请太尉即位做皇帝。”没等赵匡胤作出答复,早已有人拿出一件黄袍披在他的身上,大家便跪在地上参拜新天子了。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那么黄袍加身是赵匡胤部下的独家创造吗?其实不然,让我们来看看后周的政权是怎么得来的。
郭威黄旗加身
后汉乾公式二年(公元949年)十一月二十日,后汉皇帝刘承公式被杀。恰在此时,契丹大军入侵,时任检校太师兼侍中的郭威奉太后之命率兵出征,于十二月十九日到达澶州。十二月二十日,军人们包围了郭威的住处,要请他做皇帝。《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壬子,郭威渡河,馆于澶州。癸丑旦,将发,将士数千人忽大噪,威命闭门,将士逾垣登屋而入曰:“天子须侍中自为之,将士已与刘氏为仇,不可立也!”或裂黄旗以被威体,共扶抱之,呼万岁震地,因拥威南行。威乃上太后笺,请奉宗庙,事太后为母。丙辰,至韦城,下书抚谕大梁士民,以昨离河上,在道秋毫不犯,勿有犹疑。戊午,威至七里店,窦贞固帅百官出迎拜谒,因劝进。威营于皋门村。
在上述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将士们撕下黄旗披到郭威身上,欢呼声震天动地。郭威的大军随即掉头南下返回大梁。第二年正月郭威即位称帝,改国号为大周(史称后周)。
历史是多么惊人的相似!时间仅相差10年,地点都发生在大梁(今开封)和大梁以北,首要人物郭威和赵匡胤都是手握军事大权,情节均是领兵北上御敌却掉头南下夺取政权,政变时均采用黄色的旗或袍作为道具。
由此可见,黄袍加身并不是赵匡胤部下的独家创造,他们不过是一次抄袭和模仿,只是这次的抄袭和模仿由于宋朝的巨大影响而被人铭记,其模仿的对象则由于影响较小而被人淡忘。
为何要用黄色的旗或袍
郭威、赵匡胤为什么都如此看重黄色的旗或袍这个道具呢?
其实,唐宋之前,君王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并没有明确规定。黄色成为皇帝专用服饰颜色约始于隋唐。据《唐六典》记载:“隋文帝着柘黄袍,巾带听朝。”柘黄,是用柘木汁染成的赤黄色。据宋代王公式所撰《野客丛书 ·禁用黄》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止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于是,黄袍慢慢成为皇权的象征,也称作“龙袍”。唐高宗时重申“一切不许着黄”。赵匡胤“黄袍加身”后禁止任何人穿黄袍,否则以谋反论处。宋仁宗时进一步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黄袍不仅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所专用。这种制度为后来的历朝历代所沿袭,一直到清朝灭亡。
末代皇帝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曾这样说:这种独家占有的所谓明黄色,从小把唯我独尊的自我意识埋进了我的心底,给了我与众不同的“天性”。
历史很有意思的是,后周政权的开创者郭威和北宋政权的开创者赵匡胤,他们夺取政权的方式是多么雷同——以兵变为支撑,以黄色的旗或袍为道具,而前者又恰恰被后者所代替。这岂不是具有莫大的戏剧性和讽刺性吗?
(作者:王安平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