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学子与中原大学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 11:34:4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一所特殊的红色大学。古城开封在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解放后,一群河南大学学者、开封各大中专、中学的学子及其他职业青年,从开封金台旅馆出发,走向这所红色大学的怀抱,进而成为这所大学的第一批师生和见证人。这所红色大学就是中原大学,它短暂而辉煌的历程成为这批古城学子心中永恒的记忆。
金台旅馆
中原大学首批开封师生从这里出发
在开封繁华的鼓楼街,有一家老字号的旅馆——金台旅馆(又称大金台宾馆)。旅馆由汉口人陈竹平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创建,院宇宽敞,典雅古朴,闹中取静,曾是古城一家颇有名气的客栈。新中国成立前,国民党军政要员杜聿明、商震、邱清泉等都曾在此下榻。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后,解放区学校联合招生在这里举行,近300名开封师生从这里出发,奔赴当时的中原解放区政治、军事、文化、教育中心河南省宝丰县,进而见证了一所大学的传奇诞生。它就是中原大学。
1948年6月,人民解放军发起豫东战役,围攻开封,国民党守军节节败退,古城迎来了它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第一次解放。由于国民党增援部队逼近,我军守城困难,出于战略考虑,解放军旋即撤离开封。在此关头,一场护送一批河南大学教授前往解放区的行动着手进行。
开封首次解放后,时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的陈士榘签发《保护河大令》,一批河大教授及其他文教界进步人士提出了到解放区的要求,驻扎在市西郊杏花营一带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首长当然都表示热烈欢迎。在中共地下党员、时任《中国时报》总经理郭海长等人的联系、组织下和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粟裕、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张国华等首长的支持、帮助下,嵇文甫、王毅斋、李俊甫、罗绳武、赵俪生、苏金伞等著名学者及家属近80人,汇聚于金台旅馆,经通许、扶沟、鄢陵、许昌、襄城、鲁山,乘卡车来到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所在地宝丰县。
与此同时,解放军还在金台旅馆设立“解放区学校联合招生处”,得到招生消息的河南大学、开封各大中专学校学生和职业青年纷纷前来报名。一时间,金台旅馆人头攒动,门外的鼓楼街上排起了长队,数百人来到这里接受挑选,最终招收287人。6月24日当夜,为避飞机轰炸扫射,他们从金台旅馆出发,昼息夜行,到达宝丰。对此,人民日报、新华社接连发表多篇消息,对开封师生来到解放区给予报道。
陈毅在7月15日的报告《来解放区的学习与工作问题》,给这批学生上了革命的第一课。他在报告中讲到:“今天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事业,有许多事情要做,而一旦全国胜利实现,要在十多年战火余烬上进行建设,更是百端待理……现在处在人民解放运动的新高潮中,必然又有大批人才参加进来。我们相信他们必然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祝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中原解放区在实现全国解放的战略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巩固并扩大中原解放区以支援解放战争是当时面临的首要任务,因而急需大批干部和人才。一批河大教授和开封学生的到来,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他们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创办一所中原局自己的大学,为迅猛发展的中原解放区培养革命干部。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原局开办学校的请求,临时校址选定在宝丰县大白庄(不久移至宝丰县城文庙),定名为“中原大学”,陈毅为校筹委会主任。7月30日,《豫西日报》正式发表了中共中央批准创建中原大学的消息。8月2日,刘伯承在中原军区召开的庆祝“八一”纪念大会上,宣布中原大学正式成立。古城开封的师生们成为中原大学的首批学员和见证人。
同年10月,郑州解放,接着开封也迎来了它的第二次解放,大批各地青年来到中原大学投考,中原大学决定迁回开封。这年12月,15个大队、2000多名学生全部回到开封,借河南大学校舍继续办学。次年8月,中原大学迁至武昌,至此结束了它在河南的办学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原大学在院系调整中分散设立,成为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前身和华中师范大学的主要基础,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53年5月,中原大学经教育部批准撤销。
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中原大学成为我党我军在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一所新型的“抗大”式革命大学。对此,首任校长范文澜曾回忆说,中原大学是中国新型大学之一,是中南广大地区改造知识分子著名的熔炉。时任中原局宣传部部长的熊复,晚年在《中原大学校史·序言》中也说,中原大学的历史虽然只有5年,却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开封学子回忆中原大学
中原大学从创办到结束,5年里培养了14000多名干部,既补充了前线干部的不足,又为中南地区和新中国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人才。中原大学的红色历程,在“报考”这所学校的学子心中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从他们晚年的回忆中不难发现,中原大学是他们走向革命的起点,也是锻造他们的熔炉。
曾在河南大学工学院水利系读书的崔葆章晚年在福州回忆道:“1948年6月2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一天,是我人生道路的转折点。这一天,我摆脱混沌步入清醒,告别黑暗走向光明!”在《睹物忆昔,思念万千》一文中,他回忆了在中原大学艰苦朴素、紧张活泼的学习生活、思想转变和革命友情。在武昌纪念中原大学42周年校友欢聚中,他又以诗歌表达心中不老的豪情:“握手问康宁,促膝话当年。千言万语说不尽,难忘汴京战火酣。披星戴月行军夜,弃暗投明到中原。大白庄,宝丰县——革命的摇篮,中原的延安……”
河南大学医学院,当年有14位三年级的同学一起来到宝丰,编入中原大学第二大队。他们中的张北翔、鲁胁、张恺,晚年在北京回想起一起来到中原大学参加革命的原因时这样说:“(我们)平时以读书会、学习小组等形式,除紧张的医学业务学习外,更重要的是读了些进步书报,了解了边区和解放区的民主、平等、进步情况,为中华民族希望之所在。”
“1948年6月24日,是我们开封女师的8位师生走上革命道路的一天,也是我们8个人永远不会忘记、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天。”这是开封女师校友刘松慧晚年在武昌写下的《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一文中的回忆。当时开封女师有8位师生走进中原大学。刘松慧在开封读书期间,就曾受到参加革命的四哥的启发教育,渴望着解放。
曾克,这位北仓女中的校友、中原大学第二大队的第一任指导员,晚年回忆在中原大学的成长时写道:“为着解放全中国、建设新中国这一总目标,我们珍惜中原大学这一学习机会。大家谈理想、谈志愿,相互交心。很多同学表示要认真学习政治、军事,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北仓女中校友陈宛华晚年也在武汉回忆:“6月24日,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日子,最难以忘怀的日子,也是对子孙后代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历史性的日子!”
“解放区学校联合招生广告,它像一块磁铁,吸引着大批进步青年。招生的消息很快传入我校,掀起了报名的热潮。到解放区上大学,这是我们久所向往的美好愿望。1948年6月24日,对我来说多不平凡!这短短的一天啊,像经历了半个世纪,我长大了许多,懂得了许多……这一天,是我生命的新起点。走出校园,结束了我的中学时代,(我)从一个柔弱的女学生,成为革命行列中的一名战士,在人生征途上跨出了关键的一步。我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开封女中校友林焰在《走向黎明》一文中记述在金台旅馆的这一天。在《中原大学生活漫忆》一文中,她又深情回忆了刘伯承、陈毅、邓子恢等领导的报告,嵇文甫、王毅斋、罗绳武等教授的讲课以及在解放的捷报中发展壮大的中原大学成就。
开封女中校友关君蘅、关涛在《革命第一步,姐俩一起迈》一文中更是生动记述了姐妹俩从开封走进中原大学的过程:“24日晚上,姐姐和班上的几个同学一起来到金台旅馆,发现妹妹串联了她们班上几个同学已经先来报到了。妹妹还把名字改成了关涛,她说:‘参加革命了,就要像浪涛一样汹涌澎湃,勇往直前!’……我们的心兴奋不已,迈着轻快的步伐,一个个像长了翅膀的小鸟,走出了开封,走上了新的人生征程……这是一次重大的抉择。我们要从学生变成战士,我们要告别书桌、课本……我们还要和我们那慈爱的、孤独的妈妈不告而别。这是一次盼望已久的抉择,毫无疑义也是一次正确的抉择!我们没有犹疑,我们特别兴奋,有时竟喜不自禁地悄声笑起来……就是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这些学生娃娃接受了最初的革命教育,迈出了革命的第一步。”
中原大学,一所历程短暂但成就辉煌的特殊高校,永远载入了奠基新中国的红色教育史册。开封学子,一群追求光明与进步的热血青年,成为从中原大学走向各个岗位、从而成为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而工作的有生力量。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