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春节,一台民俗的大戏
春节,一台民俗的大戏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2/2 9:54: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旧时,开封流传有过春节民谣:“腊八、祭灶,年节来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儿要衣裳,老头儿打饥荒。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灌酒;三十儿,贴门旗儿;初一,撅着屁股乱作揖。”这就简洁而形象地道出了开封春节日程。

        从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豪门之家,遇雪即开庭,塑雪狮,装雪灯,以会辞旧”。老百姓忙于置办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在这里,笔者且撷取几个有趣的日子,以体验春节文化中浓浓的开封味道。

        “二十四,扫房子”

        农历腊月二十四为“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尘”与“陈”谐音,“除陈布新”是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驱除疫病的祈求。此习俗向人们传递着过年忙碌的信息。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习俗由来已久。据说,夏代的少康发明了扫帚。有了这种除尘工具,人们每天都要进行扫尘。在出土的一些商、周时代青铜器上,有从事洒扫的人形铭文。在创建于汉代的山东省嘉祥县武王祠里,一块石雕上面的图案,就是反映当时人们手持各种清扫工具搞环境卫生的情景。宋代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板,去尘秽、净庭户。”春节前进行大扫除,据说是不使上天的灶王爷带上人世间的灰尘。据《吕氏春秋》记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每逢岁末年终,古时家家都要举行“岁终之大祭”的庄重腊祭,答谢众神与列祖列宗的恩赐,祈求来年吉祥如意、丰衣足食。为了表示敬重神灵祖宗,腊祭之前,人们要掸尘洒扫、清除污秽垃圾。

        据说,腊月扫尘原本是避邪除祟的,民间又叫“收瘟鬼”。这虽然是种迷信说法,但春节前打扫卫生确实是净化环境、有利健康的优良传统。

        虽然开封民谚里说的是“二十四,扫房子”,其实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起到除夕,都是老百姓的“扫尘日”。年终大扫除,开封人也叫“扫房”。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去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迎新春的气氛。

        如今,年终岁末,对于工作繁忙的市民来说,请家政公司打扫房间也切实可行。

        借着扫尘的机会,人们也将自己从头到脚洗浴一遍。最为典型的是“剃年头”。古人不愿意正月里“动铁器”,因此正月里不允许剃头。但最重要的是人们祈盼吉祥,过年事事都要讲究“新”气。

       “二十五,打豆腐”

        “二十五,打豆腐。”这个“打”字,在开封的方言里有买的意思,如“打块儿肉”,也有“磨”的意思。

        过去每逢过年,开封有以豆腐做菜的习俗,有东坡豆腐、锅贴豆腐、麻辣豆腐、托炒豆腐、锅烧豆腐等品种。这一天,人们将浸泡的黄豆磨碎,过箩去渣,煮沸点浆后,捞入筛子积压成豆腐。做好的豆腐,切成小块儿,放入加盐的清水里保存,可以在春节期间食用。因为豆腐的“腐”和“富”谐音,这天磨豆腐,寓意年过得富裕、来年的生活也富裕。

        “朝朝只与磨为亲,推转无边大法轮。碾出一团真白玉,将归回向未来人。”在《山家清供》中,有两种豆腐菜肴的做法。一是东坡豆腐:“豆腐,葱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二是雪霞羹:“采芙蓉花,去心、蒂,汤焯之,同豆腐煮。红白交错,恍如雪霁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这两道菜的确价廉味美。但不要小看软软的豆腐,即便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一道仅次于肉食的“奢侈品”、“高档菜”。当时,吃面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吃豆腐则需要豆腐票。

        李时珍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之说,但一直有人质疑。苏东坡认为“古来百巧出穷人,搜罗假合乱天真”,倒是有一定道理的。“世间三件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豆腐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从泡豆到出豆腐,需要10多个小时。因此,民间有“赶得上杀猪,赶不上打豆腐”的俗语,意思是打豆腐要趁早。

        有趣的是,开封接近许昌的一些地方,至今还有在除夕前吃豆腐渣的风俗,有些小吃店还有烙馍卷豆腐渣。旧俗认为,农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汇报后,玉皇大帝于农历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在这一天里,人们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以好的表现博取玉皇欢心,以降福来年。“贵人吃贵物,穷人吃豆腐。”因此,有的地方的百姓就以吃豆腐渣来表示生活清苦,以逃避玉皇大帝的惩罚。

        传说归传说,其实人们当时吃豆腐渣,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美味可供挑选,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因为粮食匮乏,好多人家不得不买点儿豆腐渣佐餐。“肉生火,油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豆腐渣价格便宜,既能当菜,又能当饭,填饱肚子的效果很不错。在《清异录》中,有“时戢为青阳丞,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的记载。现在,一些人认为,“豆腐渣是个宝,能降血糖、血脂、血压、美容,还防癌抗癌”,豆腐渣真是摇身一变,从“灰姑娘”成“白雪公主”了。但更多的原因,或许是人们不只为保健,更为重温旧时的滋味吧。

        关于“腊月二十五,打豆腐”,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清代百姓对奸臣和公式十分痛恨,对其腐败更是深恶痛绝。怎么办?用另一种方式抗争。于是,老百姓就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这天做豆腐、春节吃豆腐,因为“豆腐”与“斗腐”谐音。这一点,不排除文人的附会。

        清代康熙年间曾做过江苏巡抚、礼部尚书的汤斌,有“豆腐汤”的绰号。一次,他的儿子从河南老家来,想要吃只鸡,不但没被允许,而且挨了一顿训斥,被责令跪在院中诵读《朱子家训》。假如为官者都如他“克己无欲”,又何愁朗朗乾坤不再呢?

        “二十六,蒸馒头”

        过去生产力低下,没有现在的发酵粉,普通的馒头做好后容易坏,只有用发酵过的面粉做成的馒头才不易坏掉。于是,人们便在农历腊月二十六这天发面蒸馒头,准备农历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

        为什么在这天发面蒸馒头?老人们说,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忌做蒸、炒、炸、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炸”与“炸”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春节期间绝对不能说出口的“不吉利”的“破话儿”。人们祈盼在新的一年里家庭和和美美、顺顺利利,于是就刻意将那些听起来谐音不和谐的“破话儿”和“破事儿”一一避开。 

        这天蒸好的馒头、枣馒头放在大缸里,吃时就上笼屉馏一下。按照老理儿,年前蒸好的馒头至少要从农历正月初一吃到初五。

        这天忌互相走访串门,说是怕带来“生气”。馒头蒸不熟,沾上一年霉气,还怕带跑“福气”,主人一年会诸事不顺。

        蒸馒头先要准备好“发面”,就是在面粉中加入酵子,和好后,把一大盆面放到热炕头上,捂上棉被,等面发酵变软后就可以蒸馒头了。老百姓还有一个讲究,就是发好的面要留下一块儿到来年用,也就是肥头(起头),老人说这是“要给明年留肥、留财气”。

        蒸面食,最讲究的是蒸上供馒头,面要发得好,蒸出来的馒头要又白又圆,没裂纹。除了上供用的馒头要等到过了年揭供之后才能吃之外,其他面食就可以边蒸边吃了。
 
        开封民间春节面食的品种可谓丰富,不仅有馒头、豆包、枣包、油饼,还有“枣山”、“枣花”、包子、麻叶、馓子等。

        所谓“枣山”和“枣花”,其实都是枣馍。“枣花”是揉捏成各种鸟兽花朵形状的单个枣馍。“枣山”则是形状似山的大型枣馍,由一层圆形面饼、一层红枣,自下而上,由大到小依次堆叠而成。每层面饼的圆周都要装饰上莲花、牡丹等吉祥花饰,顶层还要放一个大型动物装饰,如狮子、麒麟、凤凰、龙、鲤鱼等。此外,还要配合顶层不同装饰动物,另外制作数个手指般大小的“枣花”插在用彩纸包裹的竹篾上再扎到枣山上。例如,做了狮子装饰,便做一些绣球花,插在狮子周围装饰,名为“狮子滚绣球”;做了凤凰装饰,便要做一些形态各异的小鸟,成“百鸟朝凤”之状;至于麒麟装饰,那自然是做胖娃娃,好让“麒麟送子”来。

        每逢春节临近,开封家家户户都要用红枣和白面做“枣山”、“枣花”,这是展示妇女厨艺的极好机会。蒸“枣山”相当费工夫。“枣山”最少有三层,最多为九层。掀开锅盖,弥漫的热气里,红白相间的枣山,层层高起,象征着在新的一年里步步鸿运。蒸好的“枣山”、“枣花”在家中堂屋的条几上摆放,以示家庭富足、生活殷实。春节期间走亲戚时,“枣山”、“枣花”是孝敬长辈的馈赠佳品。特别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带去的“枣山”越高越大、层数越多,表明女儿越孝顺,同时说明在婆家生活幸福、舒心,吃得好、不受穷。

        按过去的风俗,送“枣山”、“枣花”,不仅是一种礼数,更是一次展示财力、能力的仪式。最早的时候,枣山摆放在木桌或者大食盒上抬着送去。后来,随着交通工具升级,逐渐放在平板车、拖拉机、农用机动车的显要位置,一路招摇过市。

        娘家人在闺女回婆家的时候,在馍篮内放一些枣馍,意为富贵常有,也暗喻晚辈早(枣)开花结果。

        “二十七,杀只鸡”

        在开封的过年民俗中,有“二十七,杀只鸡”的说法。

        为什么说“二十七,杀只鸡”,而不是说杀鸭、鹅呢?因为“鸡”与“吉”谐音,杀“鸡”主要是期盼来年吉祥如意、大吉大利!

        老人们有个说法,就是这天宰的须是公鸡,而不能是母鸡。想来,家庭主妇是舍不得宰杀母鸡的。因为旧时家里少了油盐钱,要拿几个鸡蛋鸭蛋去换。女人要买个针头线脑的,也打鸡蛋鸭蛋的主意。有些家庭甚至把孩子的学费都寄托在鸡鸭身上。

        有传说称公鸡是化身在人间报时的吉神,宰了它就能让它回天庭休息,给玉皇大帝报这家人是否勤劳。所以,农历腊月二十七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宰鸡日。此外,还有一个说法,就是过大年不能动刀剪,鸡肉好吃,需要提前宰好。

        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不能一次吃完,要留一点儿鸡肉。因为,鸡即“吉”,节日期间天天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让我感觉奇怪的是,旧时开封人过年只有鸡鸭,怎么会没有肉呢?后来想想,对于汉民族而言,没有将“杀猪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当时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年节时才能吃到肉类。而这,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望。

(作者:任崇喜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