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 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机盎然。这是宋代名画《早春图》 (郭熙作)所描绘的景象。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郭熙在论述山的画法时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这幅《早春图》再恰当不过了。
郭熙,字淳夫,今河南孟县人,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以画闻名。初无师承,后在临摹李成山水画中受到启发,笔法大 进。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初为“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成为宫廷画院重要成员。神宗赵顼曾令其把秘阁所藏名画详定品目,郭熙由此得以遍览历朝名画,“兼 收并览”终于自成一家,成为北宋后期山水画巨匠,与李成并称“李郭”,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
郭熙画山石用“卷云”或“鬼脸”皴法,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力劲健,水墨明洁。正如《格古要论》中所说,郭熙所作山水“山耸拔盘回,水源高远,多鬼 面石、乱云皴、鹰爪树,松叶攒针,杂叶夹笔、单笔相半,人物以尖笔带点凿,绝佳”,指出了郭熙山水画独特的技法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在郭熙看来,山水画到了宋朝,其艺术审美已经脱离了原始社会的“致用”观与先秦的“比德”观,进而进入了“畅神”之境界。作为绘画实践的理论家,郭 熙提出了画家必须在后天广闻博识、饱游饫看的主张:“其要妙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今执笔者所养之不扩 充,所览之不淳熟,所经之不众多,所取之不精粹,而得纸拂壁,水墨遽下,不知何以掇景于烟霞之表,发兴于溪山之巅哉!”广泛游历、多看真山真水,勤于观 察、熟记各地不同的山水风物,使胸中有丘壑,这样就能使画家在创作中把高明的格调体现在溪山烟霞之中,达到夺造化之功,穷尽要妙的艺术效果。这是一条切实 可行的历练积累之路,对于很多后世学画者有着具体的指导意义。郭熙的儿子郭思言其父:“先子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 遂游艺于此以成名焉。”“道家之学”易于培养山林之士的性情,“本游方外”是一个大山水画家的基本品格。在宋以前,山水画的创作者多是隐士或有隐居经历, 所谓的“深入生活”,于他们来讲形同多余,他们就在山林中。这和如今所谓的一些画家很少写生、常年躲在装有空调的画室里描摹山水截然不同。
郭熙主张画山水画之前应该走近名山大川,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实践,从而获取最适合表现山水形质的表现技法。他首先用画花、画竹之前的观察揣摩过程 来比附画山水,进而提出了这一观点:“学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 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多方位接近实物,远望近观,取势取 质,然后方能表现出山水的神与意、势与质。
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郭熙还强调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其不同状貌,他详细列举了数种不同的山、石、水、木的特点:“山有戴土,山有戴石。土山戴 石,林木瘦耸;石山戴土,林木肥茂。木有在山,木有在水。在山者,土厚之处有千尺之松;在水者,土薄处有数尺之檗。水有流水,石有盘石;水有瀑布,石有怪 石。瀑布练飞于林木表,怪石虎蹲于路隅。”既然自然界的山、石、水、木千姿百态,那么其表现技法也就应该因势象形,法无定则。郭熙在“画诀”一章中把这种 应物象形的笔墨表现总结为类似警句的两句话:“一种使笔,不可反为笔使;一种用墨,不可反为墨用。”不拘泥于特定的笔墨法则,这是郭熙对后世习画者的谆谆 告诫。
正是因为郭熙的道家修为与山泉情怀,使他对山水林泉有着独到的观察和精妙的感受,他通过认真研究和观察,总结出了不少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比如对于四 季:“水色春绿、夏碧、秋青、冬黑。”而天色呢?“天色春晃(明亮)、夏苍(淡青色或草色)、秋净、冬暗(深黑色)”。而“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 怡,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郭熙的“三远”理论,较之西方绘画的透视理论,早了三四百年。郭熙长于作大幅,善于表现高远、深远、平 远空间和四时朝暮的变化,其构图奇变、画面内容之丰富的特点,在《早春图》中得以表现。郭熙指出“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 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郭熙的“三远”说对中国山水画创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郭熙深受神宗的恩宠,有“神宗好熙笔”之说。宋神宗赵顼深爱其画,曾“一殿专皆熙作”。郭熙当时声名显赫,神宗评其画为“天下第一”,授予他书院最 高职衔“待诏”。他曾作有一幅《朔风飘雪图》,神宗一见大赏,以为神妙如动,遂赏宝花金带,言“为卿画特奇,故有是赐,他人无此例”。王安石变法时新立中 书、门下两省和枢密院、玉堂等墙上壁画皆为郭熙所作。
长期的绘画实践以及儒道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郭熙独特的美学思想和绘画理论。他的山水画曾对当时画院内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推动北宋山 水画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由其子郭思记录整理的山水画论《林泉高致》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山水画理论著作,对北宋之后中国山水画的创作产生 了深远影响。其中“山水训”“画意”“画诀”最具理论价值和美学意义。郭熙在笔墨技法方面提出的“八法”,为前人所未道,而为后世所重视。可以说,国画的 积墨法和笔法完备于郭熙,而积墨法的运用则大大提高了水墨画的表现力。积墨法就是用淡墨重叠数次,使画面深润、厚重,从而达到深厚而又层次分明的效果。
郭熙在山水画创作方面贡献十分突出,奠定了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被后人称作“画中圣贤”“画中正派”。《宣和画谱》著录御府藏其作品有 《奇石寒林图》《古木遥山图》《烟雨图》《晴峦图》《幽谷图》《平远图》等30件。传世作品有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作《窠石平远图》轴,现藏于故宫 博物院;《幽谷图》轴藏于上海博物馆;《溪山访友图》轴藏于云南省博物馆;《树色平远图》卷藏于美国大都会美术馆;《早春图》轴、《关山春雪图》轴均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