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豫西战俘营
豫西战俘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10/8 11:19:1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门峡市区北边的会兴镇,因黄河渡口而出名。自古以来,山西人南下、南方人北上,都要从这里乘船过河,因此会兴镇成了人员和物资的集散地。20世纪40年代日军侵略中国,在践踏了山西之后,又觊觎中原,一部分日军从会兴镇渡河,并利用该镇便利的交通条件成立了司令部,以控制洛潼公路、陇海铁路和黄河渡口,为其纵深侵略作准备。

    1944年初夏,日军将中条山战役和渑池县南村与白浪渡河后俘虏的2000多名中国军人押送到会兴镇,拘禁于街道上的山西会馆内,并取名豫西战俘营。

    这些被俘的中国军人被关押到日军的战俘营后,遭到了非同寻常的折磨。据资料记载,他们每人每天只能喝4两发霉的小米汤,一些战斗中受伤的人员也不能得到救治。许多人由于喝了这些发霉的小米汤,得了疾病而上吐下泻。日军不但不给治疗,还强迫他们去修铁路筑碉堡,行动不便或迟缓就会招来毒打。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及疾病缠身和饥饿的折磨,加上随时招来日军皮鞭和枪托的袭击,平均每天都有十多名中国军人失去生命。日军将死亡的战俘拉出去,抛入会兴沟。据后来活下来的战俘称,日寇对受伤、生病不能干活的人,就强行拉出去用刺刀刺死,然后同样扔进会兴沟。

    一次,日军用刺刀逼迫400多名患有疾病和伤痛而丧失劳动能力的战俘到一处凹地,让他们一人挖一个土坑。那些没有一点儿力气的人,挥不动铁镐,日军就直接用刺刀将他们捅死。在日军的逼迫下,这些人艰难地按要求挖好了土坑,不料日军却将他们一个个推入坑内,活埋了。

    山西会馆本来是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渡口交通商会,几经扩建和修葺,已经成为商人们谋事、交流和住宿的理想之所。但他们没有想到,日寇竟将这里变成了中国战俘的死亡之地。在那个年月,会馆变得阴森可怕,周围人谈馆色变,即使有人办事路过,也要绕道避之。会馆墙外有一条排水沟,只有一米深、七八十公分宽,日军为了省事,将折磨死的战俘直接扔进排水沟里埋掉。

    日寇的残暴行为,在对待战俘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到了1945年秋天,在日寇残酷的折磨下,短短一年多时间里,2000多名中国战俘仅剩下200多人,几乎百分之九十被摧残至死。这年秋天,日寇终于走向了末日,在无条件投降的前夜,悄悄撤离会兴镇。然而,临走时为了掩盖其罪恶行径,他们扒掉了山西会馆,并放火烧毁。连同烧掉的,还有周围20多间民房。

    豫西战俘营是一部活生生的血泪史,它真实地记载了日寇在豫西肆虐的每一个细节,揭示了日寇给豫西儿女留下的一道永久难以愈合的伤疤。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在这块废墟上建起了一所学校,取名会兴学校。60年来,从这所学校走出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这段耻辱的历史。这些学生在痛恨日寇的同时,深深地怀念在抗日中牺牲的中国勇士。老师们在上传统教育课的时候,还专门为学生们讲述豫西战俘营的一些往事,让学生们牢记历史,知耻而后勇。
(作者:《古今三门峡》 责任编辑:茹会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