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八朝首位都汴帝王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9/23 8:36:0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七 赵匡胤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生于公元927年,卒于公元976年。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功绩卓著的一位皇帝,也是八朝首位都汴帝王中对开封影响最大的一位国君。
从民间传说到历史正传,赵匡胤在开封知名度之高要超过所有的帝王。从“黄袍加身”到“杯酒释兵权”,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辅佐赵匡胤到“斧声烛影”赵匡胤宫中猝死,这些事儿在古城开封算得上耳熟能详,不再赘述。换个视角看这位皇帝,兴许还会出点新意。“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4位皇确实是才雄武威,可风骚文采略逊一筹。其实,在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4人中相比较,赵匡胤在继位掌权中文治之功还是比较突出的。先说继位,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被所率之军披黄袍拥立做皇帝,虽是数年前郭威裹黄旗被拥立做皇帝的翻版,但前者充满血腥,而后者是和平过渡。后汉掌权者先是把留住在开封的郭威全家满门抄斩,自己后来被返回开封继位的郭威全部歼灭。赵匡胤则不然,不仅未动干戈,反而痛哭流弃涕:“吾受世宗厚恩,今为六军所逼,惭负天地……”宋旗换汉旗开封城头未动刀箭,悄然易帜。赵匡胤的文治智慧,一改中国历史上相沿成习改朝换代的血腥杀戮,为长达320年的两宋王朝奠定了一个和平开国的良好基础。再说掌权,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开封城,在大肆掠抢宋皇宫时,发现了一块赵匡胤的遗训戒石。遗训内容有3条,其中之一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块赵匡胤的遗训戒石,甚至连当朝宰相都不知悉,而历任皇帝继位必须拜读。赵匡胤在位17年的掌权实践完全体现了自己遗训的要求,偃武修文、推崇儒家、施行仁政、广开言路,要实现这些,当然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条红线十分重要。
赳赳武夫出身的赵匡胤其实是极爱读书的,在诗歌方面也是略有文采的。当年周世宗柴荣派刚被提拔不久的赵匡胤攻打南唐时,有人背后打小报告诬告他乘机搞了几车金银财宝,柴荣立即派人调查,结果发现并非金银,只是几车书籍而已。柴荣质问赵匡胤倒腾这么多书干什么,他回答“所以聚书,欲广闻见,增智虑也”。周世宗38岁时去世,小他6岁的赵匡胤当年还是刚30岁出头的青年将领,一介武夫竟追求学富五车的至高境界,让人感到赵匡胤后来能成为英明的皇帝绝非偶然。宋人陈岩肖撰有《庚溪诗话》上下两卷,历述唐宋诗家且评隐妥帖,其上卷开篇即录取了赵匡胤的一首半诗。一首为《咏日》:“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另有半首为《咏月》:“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大哉国君诗言,既沿袭唐诗之文字浅显,又抒自己气吞日月之大志;既有丘八之俗巧,又有天子之大气。赵匡胤传世诗作虽仅此而已,但足见他的文采风骚还是有两下子的。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