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的皇家寺院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1 11:02:17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在八朝古都开封众多的文物胜迹中,带有皇家之气的景点不少,但像大相国寺那样有着悠久历史、辉煌灿烂文化和宏丽建筑的寺院却是独此一家。千百年来,有关这座寺院的传说众多,给这片神圣之地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古代的大相国寺触发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敏感神经,他们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大相国寺天下雄,天梯飘渺凌虚空;三千歌吹灯火上,五百缨缦烟云中。”这是元代诗人陈孚吟咏大相国寺的诗句。
素有千古名刹之誉的大相国寺,坐落于开封市区中心。作为“都丽甲全国”“自古帝王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闻名遐迩,而被诗人誉为“天下雄”的大相国寺更是气宇不凡,成为一座名满天下的古刹。大相国寺历史悠久,是我国汉传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卓越地位和广泛影响。这座北宋时期的皇家寺院究竟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又有着怎样的魅力,让世世代代津津乐道于它的传奇?让我们走进这座古刹,倾听历史的回音,探究它的本真。
巧夺天工的宏丽建筑
大相国寺位于开封最繁华的市中心。这里建筑宏丽、风景优美,是人们游览的好地方。宋白《大相国寺碑》中有这样的描写:“龙华春日,燃灯月夕。都人士女,百亿如云……千乘万骑,流人如龙……凭栏四望,佳气荣光。俯而望之,疑蕊珠阆风,神话于海上。”
走进寺门,一片古色古香、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便映入眼帘。进入寺内,只见钟楼、鼓楼伫立东西两侧。钟楼内存有清朝时铸造的高约4米的巨钟,重万余斤。每逢金秋时节,寺满黄花,院溢芬香,霜钟叩击,声震八方。抬头北望,便可看到坐北朝南、五间三开、黄琉璃瓦盖顶的天王殿,殿内供奉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菩萨。
天王殿后面,重檐歇山的雄伟建筑,乃大相国寺的正殿大雄宝殿。该殿为清朝顺治年间修建,面阔7间,进深5间,高约13米,气势恢宏,堪为古建筑中的瑰宝,被誉为 “中原第一殿”。大殿周围及月台的望柱上,镂刻有58个狮子,刻工精巧,形态各异。大雄宝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世佛。东西两壁台基上所供奉的是十八罗汉。三世佛背后是海岛观音,取材于《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南海观音普度众生的场面。
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佛殿叫罗汉殿, 八角造型,俗称“八角琉璃殿”,造型独特,在中国佛教寺院中可谓独一无二。该殿为清朝乾隆年间所建,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罗汉殿中心耸立的八角亭中,供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高约7米,全身贴金,四面造型相同,每面各有六只大手及扇状小手三层至四层,每只手掌中均刻有一眼,共计1048只眼,民间俗称 “千手千眼佛”,为观音菩萨三十二变相之一。此造像相传为一整株银杏树雕成,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民间的无名艺人用58年心血完成的艺术杰作,不仅材料珍贵,雕工更是精巧,可谓鬼斧神工,甚是神奇,是大相国寺镇寺之宝。
中轴线上最后一座高大的两层建筑是藏经楼,是寺院保存、收藏佛教经典的地方。大相国寺藏经楼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680余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米,高20余米。藏经楼明间檐下悬挂篆书匾额,白底黑字,笔力遒劲,相传为清朝书法大家孙星衍遗墨。藏经楼西侧是大师堂,即空海大师纪念堂,现堂前立有空海大师铜像落成纪念碑及一对罕见的石雕六牙象,堂内供奉有空海大师铜像及大师生平事迹图片展览。
现在人们看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等建筑,都是清朝乾隆年间重建的。经过重修,虽不及唐宋时期宏伟,但也非常壮观。如今的大相国寺,整体建筑保持清代风格,由南至北沿轴线分布,大殿两旁东西阁楼和庑廊相对而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寺内一些古建筑多次进行修葺,精心保护,使寺内遗存下来的清代建筑物焕然一新。
几经沧桑生生不息
富有传奇色彩的大相国寺,总会让游客对它千年的历史追问不休。怀着探求大相国寺前世今生的好奇心,记者翻开史书,它几经沧桑、生生不息的传奇经历,让人感叹不止。
据史料记载,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相传建于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之上,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建“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长安元年(701年),慧云和尚募银建寺;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唐昭宗大顺年间(890年至891年)被火焚毁,后重修。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5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咸平四年(1001年),完工。金元时期,战乱频繁,大相国寺归于冷清。明洪武二年(1369年)敕修,后又遭水患;明永乐四年(1406年)、成化二十年(1484年)两次进行修缮,并被赐名“崇法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重修资圣阁;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又重修;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泛滥,开封被淹,建筑全毁。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重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并复名大相国寺;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藏经楼;康熙十六年至二十一年又增建中殿及左右庑廊;乾隆三十一年(1776年)又重修,现存殿宇均为那时所建造;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重修“智海禅院”;道光、光绪年间也作过一些零星修整。1912年至1919年,曾翻修八角殿、改建法堂。1949年后,大相国寺又得以重修、恢复。
回望历史不难看出,历史上大相国寺最为鼎盛的时期是在北宋。当时,大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占地达540亩,辖64个禅、律院,养僧1000余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宋太祖把从庐山东林寺运回的500个铜罗汉像放到大相国寺。宋太宗晚年对大相国寺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使正殿高大、庭院宽敞、僧房栉比,被称作“皇家寺院”。
北宋时,由于大相国寺濒临汴河,寺门前是东京城内的重要码头,而且位置适中,因而成了繁华的民间交易和游乐场所。大相国寺每月有5次庙会,寺内商贾多达万人,还有杂技、戏剧表演、说书等众多民间艺术活动。当时人们用“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形容大相国寺。元宵节时,大相国寺更是热闹非凡,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月上东山,多彩绚烂的灯展使大相国寺彻夜灯火辉煌,远远望去,宛如仙境,人们通宵达旦观灯。寺内夏日可纳凉,冬季可赏雪。
带有神秘色彩的种种传说
凡在人们心目中神圣的地方,从古至今总有说不完的传说,这又给其增加了几多神秘。走进大相国寺,人们不禁想到被历史小说中渲染描绘的“李世民惊梦建寺院”“尉迟敬德六百里外潼关建山门”“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大相国寺水井通东海”“狄青避难于大相国寺”等传奇故事,让人对这座古寺产生诸多神秘联想。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有一个关于大相国寺建寺的传说:一次,唐太宗魂游阴曹地府时,借得开封府一个名叫相良的人在阴间存放的金银,才得以生还。返回人间后,唐太宗去找相良还钱,但这个贩卖乌盆瓦器的相良却说什么也不肯收这笔钱,唐太宗怕自己失了诚信,只好用这金银在开封建了座寺庙,也就是今天的大相国寺。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是由此而始。
大相国寺内,有一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雕塑。《水浒传》中鲁智深爱打抱不平、率性而为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而鲁智深这个形象经过这部名著的传播,也成了大相国寺的一个传奇。但鲁智深看的菜园子到底在大相国寺的哪个方位,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在唐宋时期,大相国寺不光是落落风尘中的一方净土,更是众多文人雅士心中的圣地。从唐代的大书法家李邕到宋朝的画家张择端,从一代名相寇准到千古一人的苏东坡,都在这里留下过一串串故事。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但大相国寺最吸引人的还是画圣吴道子的故事。“吴带生风”的故事流传至今:刚刚出道的吴道子,在老师张僧繇引荐下到了大相国寺,老方丈同意让他在这里画一幅壁画,吴道子深感在藏龙卧虎的大相国寺留下墨宝意义非同一般,数月来竟没敢动一笔。直到一个皓月当空的夏夜,吴道子在月光下徘徊,忽地看见自己飘动的影子。他仰望苍穹,只见当空的明月正射出万道光华,于是凝聚心头的神思一下子喷涌而出。吴道子快步跨入大殿,在墙壁前笔走龙蛇,时间不长,一幅生动传神的文殊维摩菩萨像惊现大相国寺。次日清晨,老方丈与众僧一进此殿,忽觉凉风习习,吹散了多日来的酷热。定睛一看,这风竟乃画中菩萨的衣带所生。老方丈不禁惊呼:“真乃神来之笔,吴带生风。” 吴道子也因此画名扬天下,被誉为“画圣”。
相传宋代大相国寺的内墙上,嵌有“酒色财气”的绝句,读来饶有趣味。当年苏东坡在大相国寺游玩饮酒,好友佛印和尚劝他少饮酒,佛印即兴题诗写在墙上: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垛外,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不以为然,立即挥毫和诗一首:“饮酒不醉最为高,见色不迷是英豪。不义之财且莫取,和睦忍让气自消。”不久,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游大相国寺,看到墙上这两首诗,颇觉新鲜,宋神宗要王安石也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稍加思忖便提笔写道:“世上无酒不成礼,人间无色路人稀。民为富财才发奋,国有朝气放生机。”此绝句赋予“酒色财气”以积极向上的色彩。宋神宗看后赞叹不已,不觉也诗兴大发,挥毫题道:“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国家盛,气凝大宋如朝阳。”此故事不一定真实,但说明了一个哲理:任何事物都是利弊一身,不同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有关大相国寺内五百罗汉的传说,也充满了神秘色彩。五百罗汉泛指公元前五六世纪追随佛祖的弟子。佛祖在世时,讲经传道只凭口述,圆寂后,五百弟子担心教义失传,便在古印度王舍城郊的七叶窟,召开了一次大型集会,以口述方式汇集佛祖生前所讲的佛学内容,整理成为一部最早的“佛经”。 五百罗汉为佛经的产生立下了功劳,所以后世的佛教信徒特造五百罗汉堂以示纪念。《苕溪渔隐丛话》载:“相国寺罗汉,本江南李氏财物,在庐山东林寺。曹翰下江南,尽取其城中金帛宝货,连舟百余,私盗以归,无以为名,乃取罗汉每舟载十许尊献之,诏因赐相国寺,当时谓之押纲罗汉。”明李濂《汴京遗迹志》载:“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增建翼廊、三门、前楼,迎取颍川郡铜罗汉五百尊置于资圣阁上。”《大相国寺碑铭》中也言:“前楼众圣,即颍川所迎五百罗汉也。”可见,北宋时期,大相国寺共安置了两批五百罗汉,共计千尊。金开兴元年(1232年)腊月,蒙古遣使南宋商议夹攻金人,于次年抵汴京。邹伸之《使北日录》记载:“次日往相国寺,寺门成劫灰……后一阁参云,凡三级,榜曰资圣之阁,上有铜罗汉五百尊。”可以看出金末汴京被蒙古攻陷后大相国寺遭劫,犹有五百罗汉,另五百罗汉可能在兵火中被毁。金末尚在的五百罗汉后亦消失,但究竟是毁于兵火,还是人为破坏,是散落民间,还是长埋地下﹖已无从考证。
[1][2]
(作者:田宏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