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汴绣:十指春风绣丹青
汴绣:十指春风绣丹青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21 10:31: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以绣名古画闻名的汴绣,穿越千余年历史风云,依然操持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沉稳端庄,古朴典雅。

        开封郊外,汴河波光旖旎,船夫紧张劳作,士大夫闲庭信步;沿河两边的房屋绵延不绝,店铺、酒肆全都是一派繁忙景象;巍峨的城楼,雄伟的虹桥,熙来攘往的行人,林林总总的行当店招……这个场景,人们并不陌生——清明上河图。
        对于大多数手艺人来说,《清明上河图》已经是一个象征极端的符号,以至于无论做什么手工,平面的还是立体的,都会在技艺、财力和精力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去尝试打造一件《清明上河图》。而对于从事汴绣的人来说,绣这幅画绝不仅仅是一个表达极致状态的方式。他们在绣张择端的大手笔,也在绣自己的历史;在呈现千余年前的历史场景,也在思考自己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
        有意思的是,触摸汴绣,竟然是打开中国丹青妙笔历史长卷的一个方式。 
        名古画的另一种表达
        走进开封,只要稍稍留意,就能感受到这里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汴京”、“汴梁”穿越千年依旧车水马龙,如今的繁华和其他大都市几无二致。但是,这里曾经以显赫的王者风范统驭九州大地,其源远流长的手工文化也曾在各自的领域盛极一时。
        “汴京”出“汴绣”,在苏绣、湘绣、蜀绣、粤绣并称四大名绣的当下,“汴绣”并不为人所知。好事者甚至很想让汴绣挤进刺绣第一方阵,称其为“五大名绣”之一。殊不知,早在遥远的北宋,汴绣已经作为皇室专宠名满天下。那时候,其他四个南方绣种,还没形成大气候。
        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朝廷成立“文绣院”,面向全国招募最优秀的刺绣工匠300名。这样,全国善绣者基本上都集中在开封了。之前,民间刺绣不成体系,朝廷需要刺绣产品,就交给民间的绣女做,完了付工钱。现在,有了水平一流的御用刺绣机构,朝廷就不断换着花样要大制作。久而久之,“汴绣”形成了用色沉稳、古朴典雅、端庄大气的特点,极具宫廷气质。在题材内容上,则以绣名古画见长,并成为一个传统。
        汴绣研究所副所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程曼萍介绍,从制作而言,汴绣讲究平、齐、光、亮、和、顺。所谓“平”是指绣面平整,边缘整齐,画面光亮,色彩柔和,丝理顺畅。从针法角度讲,用针法要恰到好处,即所谓的“应物象形”。
        漫步汴绣厂展厅,仿佛穿行在丹青妙笔长廊。这些画作全部由针线挥就,呈现丝线的质感,“较画更佳”:唐周昉《簪花仕女图》,主要用“高古游丝描”,使得画面明快、雅洁,人物丰满、亮丽,整个绣品比原作更鲜艳,更具舞动的感觉;面对唐闫立本《步辇图》,绣工们克服了原作色彩已经陈旧和单调的不足,使用“平针绣”、“散套绣”、“对针绣”和“滚针绣”等针法,把人物服装雍容、飘逸的质感表现出来;清代画家郎世宁的作品《百骏图》,绣工们借鉴西洋画技法,山坡、草地用“乱针绣”,树木用“打籽绣”表现茂密的感觉,马匹则用“平针绣”和“散套绣”,将马儿的膘肥体壮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卷》,也是汴绣的代表题材。 这些名古画,经由画师再设计,由绣工用丝线表现出来,所呈现的画作别有一番韵味。名古画似乎通过汴绣,找到了另外一种表达方式。
        真正的大跨越当然是《清明上河图》。1958年,经设计人员和绣工们对色彩和针法的反复探索,鸿篇巨制《清明上河图》绣制成功,并成为开封针对建国十周年的国庆献礼。经过千余年的沉淀,汴绣以一个登峰造极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长525cm,高25.5cm,郊野、汴河、城关三个部分囊括800多个人物,90多头牲畜,170多棵树木,要把这样的画作“搬”到绣布上,难度可想而知。“原有的针法远远不够用,绣工和设计人员集思广益,多次在一起开会研究,去公园、农村、河边进行仔细观察和揣摩。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成功。”程曼萍说起这件事,就像在讲述自己家里的一段辉煌传奇。
转眼40多年过去,汴绣《清明上河图》已经像湘绣的狮虎、苏绣的猫狗一样,成为一个视觉符号、一个地理标志。 
        汴绣传世之本
        在汴绣车间看飞针走线是一种享受,硕大的绣布上,针线穿梭,简直眼花缭乱。明代史学家屠隆在《考槃余事·宋绣画》中写道:“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汴绣之精细可见一斑。
程曼萍介绍,在绣制一幅作品时,首先要选好画稿,然后进行白描,把原画勾勒下来作为刺绣的底稿。将真丝软缎上在绷床上,将白描底稿描绘其上。“然后选线、定针法,有时一根绣线要劈成36支细线,比头发丝还细。”
        面对一些写实作品,绣线的颜色可能不够,这就需要两种、三种线交叉使用。“比如绿色,绣的时候不一定用绿色丝线,而是蓝色、黄色交叉。”这样做,绿色就有了由深到浅的层次,呈现油画的效果,并不乏刺绣的韵味和丝质美感。
        建国初期,开封市汴绣厂成立,“那个时候的针法仅有十几种,一些绣女们常用的甚至只有几种针法。”程曼萍说:“上世纪80年代初进行过一次针法调研,我们跑遍了河南的乡村,搜集民间刺绣针法,后来总结出新老针法共36种。”这36种针法中,有一种叫“叠彩绣”,特别适合绣制动物的皮毛。“绣一只小鹿,不但形象生动,而且立体感特别强,特别逼真,有一位苏绣大师看了之后赞不绝口,说没见过这样独特的针法。”
        王素花是汴绣国家级传承人,目前为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因为她十分能干,领导曾经将她调离刺绣岗位,到某经销公司任副总经理。那个年代,组织的决定是不能违抗的,但是她多么想从事汴绣啊,王素花越想越伤心,在回去的路上倚着古城墙边的电线杆哭了一场。
        然而,时代变迁的力量虽然强大,终究无法阻挡一个热爱汴绣的人接近刺绣。王素花后来依然从事这个行业,并带领一帮好姐妹,在前人的基础上做深耕,整理撰写出《开封汴绣、宋绣历史及针法》一书,创新了滚针、反抢、拉练、悠针、蒙针等十余种刺绣针法。
        现在年逾古稀的王大师,依然在她热爱的刺绣岗位上带徒弟,做技术指导,她曾说:“汴绣就是我的命。”这让笔者想到北宋灭亡后,很多绣女被金兵抓走,部分逃到南方。现在的有些苏绣老艺人,祖籍为开封。绣女的迁移,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让一种指尖的文化流动起来。官方虽然再无类似文绣院这样的机构,但是在民间,汴绣技艺的传承从未中断过。正是因为这些以汴绣为安身立命根本的人的存在,汴绣才得以流传千年。

(作者:六元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