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城开封的井
古城开封的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8 8:53: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水井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水井出现之前,人类逐水而居,只能生活于有地表水或有泉水的地方,水井的发明使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中国是世界上开发利用地下水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发现最早的水井是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水井,其年代为距今约5700年。这是一口相当精巧的方形木结构井,井深1.35米,边长为两米。由此推断,原始形态的井的出现,比这要早得多。根据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含水层岩性结构,人类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井。中国民间长期习用的是圆形筒井,直径多为1米至2米﹐深度一般为数米到30米,施工时人可直接下入井筒中挖掘土石。这种井只宜于开采浅层地下水。 
    一、当人们顺手拧开家里的水龙头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水井”这个已被历史尘封的名词,在开封人的记忆里显然是越来越遥远。上世纪70年代以前,自来水尚未普及,人们普遍饮用井水,但因开封地势低,多盐碱,井水大多味道苦涩。 
    在开封城为数不多的甜水井中,位于午朝门东侧的那眼大井,水味甘甜清冽,虽然每天打水之人络绎不绝,但因泉水旺,水面始终离井口一两米。秀水胡同,这条街中间转弯处,有一眼甜水井与秀水胡同名字相符。最具特色的水井要数《如梦录》记载的两眼水井。其一在仁和门,即曹门外吊桥下,此井水最适宜煮豌豆馅。另一眼井在大梁门外大街正西路南,井水大概含有某种矿物质,最适宜处理金银首饰,所以全城的金银铺都来此处取水用。在古井中能够体现宋都市井风貌的,当数三眼井街的古三眼井。上世纪60年代,在市博物馆举办的市文物胜迹图片展中,该井就被称为“相传为宋代古井”加以介绍。该古井于1978年因修路被埋于地下。据居住该街的老人讲,该井井筒曾接过,接井筒是开封民众向黄河水患进行斗争所取得的经验。 
    现繁塔院外,清康熙“创复二程书院碑记”石碑东侧原有一古井,相传为玉泉古井。据《如梦录·关厢记第七》记载:“塔(繁塔)后,朝北,有玉泉书院……塔后有井一眼,水极甘洁,名玉泉,故古院以玉泉为名。”该井俗称“繁塔老井”。据附近居民讲,该井至上世纪90年代才被圈入居民院内。铁塔公园原有古井一眼。据熊伯履、井鸿钧合著的《开封文胜迹志》(1958年版)记载:“亭(指原接引佛铜像八角佛亭)前有一井口,水味甘甜,俗称铁塔老井。”新中国成立后,亭和井均圈入开封河南大学,现已划归铁塔公园范围。河大附中大门南侧小胡同,原名“井胡同”。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祥符县志》记载,该胡同中间路北有一古井。上世纪60年代初,此井是开封有名的老井之一,井水味极甜。 
    在禹王台区民享街和民有街之间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叫老井沿街。该街长350米,宽3米至4米。禹王台区有很多以“民”字命名的老街道,比如民享街、民有街、民生街等。在这片“民”字号街道的包围中,老井沿街却显得特别醒目,甚至有些鹤立鸡群。按照冯玉祥主豫时的个性,这条街也应该冠以“民”字头。然而,冯玉祥却没有这样做,更没有依着自己的性子改,仍沿用清康熙以来老百姓的习惯叫法——老井沿街。原因很简单,这条街道上有一眼在开封非常有名的老井。这口老井又称老公公井。清代《祥符县志》载,“老公公井,在旧县南薰门外,廖太监置铅井底,去碱卤,故水较它井倍甘,今淤”。古代称太监为公公,所以老井称老公公井。 
    1934年,开封成立水业公会,其会员还捐资修过一次老井,立过石碑。据了解,过去老井的水比附近其他井的水都好,周围群众都爱吃此井的水。这个井的水烧开后无垢,夏天冷饮,治拉肚子等。原开封酒厂在老井附近仅100米,用井水做曲酿酒,酒香味正。城里老五美酱菜店用此井的水腌菜,色鲜不腐烂,好吃。其实,老井的水好,主要是该井打得好,井口大,直径3米多,深10多米。如果是浅水井,水质多被污染,有苦涩味。1985年后,附近的工厂多了,老井的水就浅了。1961年成立市自来水公司,市区的机关、学校、居民才逐渐用上经过过滤消毒、符合卫生要求的自来水。老井虽早已停止使用,但仍保护完好。在老公公井停用以前,城内的住户若指明要老公公井的水,还要加倍付水钱。据说,这眼老公公井直到1975年周围居民都接上自来水后才停用。停用的时候,周围的老百姓并没有把井填平,而是怀着一颗敬重的心在井口加上一个盖子,把它封存了起来。 
    二、今天的双井街、过去的双井胡同,得名缘起于该街中部路南、原市糖果厂后院附近,原来有一座龙王庙,庙左庙右各有一眼井,故名“双井”。据当地一些老人讲,后来建在这里的是一座土地庙,在庙后有两眼井,一眼是可饮用的甜水井,一眼是苦水井。引人注意的是这座土地庙,不像一般庙宇那样坐北向南,而是坐南向北,故前边说两眼井在庙后,实际上指的是庙南。现在,这座土地庙也早已不见了。双井街东起南聚奎巷中部,全长近200米,街宽5米许,接近西口处北通联合街。过联合街向西一小段路变窄,宽不及3米,南接北刘府胡同北口。双井街(胡同)为纯居民区,路北一侧至今还有几个门楼,虽然已经破旧,但基本可以看出房舍院落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四合院式的上好建筑。特别是目前18号院保存得较好,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电影《好汉马龙》、《大河奔流》曾在这里拍摄外景。该街中部偏东的21号院东邻向北有一条小胡同,宽不足1米,是过去那种典型的三尺小巷。走到尽头,向西有两个居民院,因只能一人行走,故附近群众都叫它一人胡同。据说一人胡同过去通东棚板街,现已被居民院堵截,只是一个单口巷了。 
    水车胡同位于市区东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延寿寺街中部,与龙虎街南口相对;南止东棚板街,稍偏与联合街北口对应。街中间路东有一巷口,为辘轳湾街。街全长约270米,北稍宽,南半部稍窄,街中间有个拐,拐处更窄,仅3米左右。正对辘轳湾街口路西,原有一座瘟神庙,现已无存。从那里向西,是个深约50米的单口巷。街北头里面不远处,有个向西南方向斜行的狭窄胡同,长近百米,宽度平均约两米,西口直通北门大街(北道门小学南侧)。就在这个狭窄胡同临近西口不远处原有一口大甜水井,井口约3米,砖圈、砖井台,井口中间用两根硬木十字架撑着,可同时供四五人向上提水。此井不仅水旺,而且水质甘冽,有专人管理收钱。据有关资料记载,因该街中部路西原有一口甜水井,附近居民多以木桶水车推送卖井水为生,清光绪年间得名水车胡同,沿用至今。估计指的就是这口水井了。其实是哪口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推水卖水的水车。旧时的开封没有自来水,人民生活饮用水全靠推水卖水的水车。那时的水车是一种小红车式的独轮高架车,车身中间有一木框架,把车分为左右两侧,而车轮的上半部就夹在这木框架之中,两侧低处各装一个木制长圆水箱,水箱下部有圆形出水口。装水时用布塞塞紧,到了买水的人家,放下车子,拔掉布塞,让水流入另备的水桶里,然后送进人家家里就算完成了。这样的水车,一直使用到20世纪40年代初,此后才有了用架子车大铁桶送水的。 
(作者:孙玉亮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