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开封的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8 8:53:5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由于水事关民生,家家户户都离不了,开封拥有一支庞大的送水工人队伍。他们组织有水业公会,谁推哪口井的水,谁送哪家的水,都有一定的规矩,不是胡乱来的。日伪统治开封时期,曾发生一次推水工人罢工的事儿,最后连日本人也不得不屈服让步。日伪时期捐税重,物价高,水价却很低,每车水钱还买不到半斤杂面。当时开封有1000多名推水工人,靠推水养家糊口,本已十分困难,日伪当局却还要想方设法敲诈他们。1942年四五月间,伪政府又对推水工人专门制定了不准涨价、不准断水、不给钱不准要等五项规定,还把全市的推水工人集中在包府坑钉“五不准”牌,惹起群众的愤怒。大家高喊:不要钉子,不取消五项规定,没有水业公会的通知,我们决水推水!1000多名推水工人放下车子,全都走了。伪警察局恼羞成怒,把水业公会总负责人刘俊和北门水业分会的王茂修抓了起来,但是工人们拒不屈服,坚决不上工。日伪当局迫于吃水困难,最后只得取消五项规定,释放了刘俊和王茂修,推水工人罢工取得了胜利。
三、在龙亭大殿的东侧有一个亭子,亭子周围有一圈护栏,护栏的中央有一眼井,名曰“铁泉海眼”,是开封最著名的井之首。开封有很多名井,为什么以它为首呢?一曰身居皇宫,地位显赫;二曰承载的责任最大,造福的面积最广,时间最长,绵延上千年;三曰出身龙宫,为神器神物。其旁边碑文是这样说的: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之后,使国家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因而感动上苍。后来,京城大旱,颗粒无收。为了拯救百姓,东海龙王遵照上苍的旨意,在皇宫内用自己的一只眼睛化作大股涌泉灌溉良田,缓解了旱情。但是,第二年秋天暴雨成灾,涌泉却越流越旺无法堵住。龙王又托梦给赵匡胤,用皇帝的滴血铁水铸造千斤铁柱塞住泉眼方能堵住泉水。于是,赵匡胤立即下令铸千斤铁柱,堵住了涌泉。后来,就将这镇海之宝称为铁泉海眼……宋史上说,宋太祖赵匡胤一生中有三大贡献:一是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并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二是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防患于纷争,使天下太平。三是减轻徭役、赋税专收、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决策,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大概由于以上原因,才有了以后大宋的繁荣,才有了《清明上河图》中所描绘的盛景。有人说,铁泉海眼是眼是井是河,是梦也是希望。另有一说,龙亭公园原东围墙内侧有“侯嬴井”一眼,俗称“龙亭老井”。侯嬴,乃魏国大梁城夷门的守城官。冯玉祥主豫时出版的《开封新建设一览》记载,“……并修流杯亭三间,清虚堂三间,信陵馆三间,前有侯嬴井一口,立石以志之”。
四、在开封城中东部,现存有两条胡同和一眼井。两条胡同是南教经胡同和北教经胡同,一眼井是犹太井。南教经胡同,西起北土街,东止草市街,东西贯穿,和宽阔的曹门大街平行;北教经胡同,西起南教经胡同中部向北,然后东拐至草市街。犹太井,则在南教经胡同西头北侧,东司门东南角,原第四人民医院院内。据不完全统计,开封老井历数有600眼之多,但最出名的井也就十几眼。因为这十几眼井不但水甜,而且影响力大。犹太井,因为深藏在犹太人居住区,相对来说在开封影响力较小。但是,犹太井在外面影响力却不小,尤其在犹太人眼里可是一眼名井。据说,前些年一些犹太人还专程拿着他们的导游册来我们开封寻找此井,并留下了许多影像。
花井街上的花井,井台最外围是用古老方砖镶就的八角图案,紧挨老砖的是砌铺的扇面形石板,很散乱、很不规则。井口是两块对开的半圆石板,每个半圆石板上都有对称的两个花瓣形的井眼,两块组合到一起,正好组成一个四瓣的花朵图案。这个井封图案,是与“花井”的名字吻合。花井的“花”字,是取花园之花而得名。相传,宋代有一位马姓朝廷重臣曾在花井街建了一座府邸。为了使府邸更富有生机,且更能显示出主人的身份、地位、人文气质和风雅,这位马姓官员在府邸后面开辟了一个特别大的后花园。花养人性,水养花性。世上万物总是这样,一层套着一层、一层递进一层。为了使花美人旺,马姓官员就打下了这眼专供浇花用的水井。但历史独独留下这眼能供人们养育生命的水井。花井,就在花井街的中部偏北一点。站在其位置,观望四周,这是一片稠密的居民聚集区,四周居民饮水都集中在这里。花井街在清光绪《祥符县志》中也有记载:传说宋朝马姓官员府后花园有一口浇花井,后此处形成街道,以井名街。该街和北太平街东交口处还有一眼水井,20世纪70年代尚能使用。
[1][2]
(作者:孙玉亮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