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出行资讯 > >信阳:尘封两千年,青铜剑依然寒光慑人
信阳:尘封两千年,青铜剑依然寒光慑人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25/7/17 15:19:35 来源:河南文旅厅官网 点击次数:


  2017年辞旧迎新之际,河南考古人在信阳城阳城址的发掘成果登上社交媒体头条,引爆全网关注。

  考古人员在打开M18战国楚墓的内棺后出土一柄青铜剑,虽然剑鞘沾满泥土,但当人们小心翼翼拔出剑时,立刻乍现出凛凛寒光。剑刃上还残留有色淬火痕迹,显然是刚被锻造出炉就跟随墓主人下葬,令在场人员无不震惊。

  城阳城址M18出土的青铜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这座矗立于淮河之滨的战国雄城,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中国现存六座楚王城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考古价值最高的楚文化遗址,见证着楚国北进中原的峥嵘岁月。

  今天,就跟随“老家河南”新媒体矩阵的脚步,一起走进信阳城阳城址,穿越两千七百年的烽烟,触摸楚文化的鲜活脉搏。

  城阳城始建于春秋早期,距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27年,楚顷襄王把这里作为临时国都,采用“亡羊补牢”之策,延续了政权55年,所以这里又叫作楚王城。

  自1957年1号墓发掘以来,先后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开创了震惊中国考古界的六个“中国之最”。

  这六个“中国之最”分别是,我国出土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编钟、最早的竹制毛笔、最早的床、最早的枕物、最早的铜胎漆器、最早的板栗实物,折射出古楚文明的高度。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武志江介绍,研究人员围绕城阳城楚墓的学术研究涵盖墓葬年代、级别与墓主身份,器物分析、葬俗研究、木材鉴定、漆木器保护、竹简考释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收获。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向太空,举国欢庆。而其中播放的音乐《东方红》,悠扬悦耳、响彻寰宇,便是1957年在城阳城1号墓出土的青铜编钟演奏而成的。这13枚编钟音律较为齐整,音质优美。经过声学物理测量,这套编钟的音调都和现在的国际音标接近,它们的发音频率与国际音标的规定相比,只差百分之二左右。

  考古学家还在这套青铜编钟其中最大的一枚编钟上发现了12字的铭文,是楚国较为典型的大事纪年。

  铭文为“隹荆历屈夕,晋人救戎于楚境”,以楚国视角对晋楚边境冲突的实录。其中“荆历”为楚国纪年,“屈夕”即楚历十一月。

  一号墓还出土了两组竹简,残存470字,李学勤先生最早认为这组楚简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发现的真正战国竹书,其内容可能是儒家文章或《墨子》佚篇;此外,还有12件编制竹简的工具,有铜锯、锛、削、夹刻刀、刻刀、锥和毛笔。该毛笔是我国现知最早的毛笔,推翻了蒙恬造笔之说,将造笔的历史提前了200多年,为研究中国毛笔的发明史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城阳城三墓(一号、二号、七号)用的是“一椁四棺”之制,按《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记载,四棺葬是当时的最高等级。

  信阳市城阳城址八号墓的发掘研究是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显著成果。这是一座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墓主人45岁左右,全身被衣衾敷裹。

  通过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碳氮同位素分析等手段,提取肉眼无法看到的墓葬信息。河南科技考古人员最大程度上提取墓葬信息,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社会面貌和贵族生活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材料。

  中后室出土植物遗存和槲叶包裹(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得益于地下水的封护,该墓葬有着特殊的埋藏条件,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丰富的植物遗存,例如槲叶、水稻、花椒、栗子等。这些植物遗存揭示了墓主以水稻为主食,并食用少量黍的饮食习惯,和如今的信阳人的饮食习惯相差无几。

  其中以最早的槲叶包裹最为特殊,有可能为“最早的粽子”。

  在城阳城址八号墓,考古人员在南侧室出土了一件彩漆竹席,它编制精细,花纹优美,色泽艳丽。最难得的是,其长度都在2米以上,保存较为完整,具有极高的价值。

  脱水定型后的彩漆竹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竹胎呈高饱水态,表面漆膜存在开裂现象,保存程度较差。加之盗墓等人为因素影响,竹席出土时团在一起,和稀泥混杂,难以提取。

  为了完整的提取这件竹席,考古人员采用了液氮冷冻提取法,其原理就是通过液态氮实现急速降温,使高湿环境下的文物与周围介质迅速固结,形成具有一定程度的整体,从而使文物更易提取。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还没有关于采用液氮冷冻法提取较大型的脆弱竹木质文物的报道。

  错金银铜车軎 2015年M8出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供图)

  具体操作起来,首先是使用保护剂对竹席进行预处理,再使用大型竹签插入竹席与墓室底部之间,将竹席同墓室底部之间的联系断开,最后多次施加液氮冻结竹席,实现竹席和墓室底部的脱离。

  提取后的彩漆竹席,外观没有明显变化,理化性能保持良好,也便于后期实验室处理。据介绍,液氮冷冻提取法安全、环保、简易、高效,解决了传统化学加固提取的难题,是对考古现场脆弱文物提取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当考古发掘尘埃落定,惊世发现归于库房并非终点。沉睡两千七百年的楚风雅韵,正以一种更鲜活的方式延续。

  在信阳向北25公里,风景秀丽的城阳城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便位于此。该城址保护区面积为9.8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约12平方公里,主要由城阳城址、太子城址、楚国贵族墓葬群、龙山文化遗址、西周文化遗址五个部门组成,目前城址保存较好,城垣此起彼伏、护城河水光潋滟,松林郁葱,2023年底被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坐落于考古遗址公园内,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以楚文化展示为主题的遗址类博物馆。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是在七、八号墓的原址上进行建设的,总陈展面积3365多平方米,馆藏文物500余件套,展出文物100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87件。

  基本陈列以“城阳城遗址战国一号、二号、七号、八号墓葬出土文物”为主题,通过楚都城阳、惊世发现一厅、惊世发现二厅、七、八号墓葬原址五大板块,来展现楚都城阳的历史和文化。

  铜圆盒及组合酒具(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供图)

  近期,城阳城遗址博物馆展览数字化提升项目已基本完成。本次提升精选了20套极具楚文化代表性的珍贵文物,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与高清纹理采集技术,观众可通过手势触控实现文物360°自由旋转,或放大观察漆木器朱红彩绘的纤毫纹路,或聚焦青铜器表面交错的铸造范线,通过“知识解读+动态交互”的数字呈现,让文物转化为动态、可触摸、可探索的文化载体,使2000多年前的楚文化精髓以数字化形式获得新生。

  此外,运用无人机对博物馆、城墙遗址区、编钟广场等25个核心点位进行4K影像采集,基于遗址现状及考古资料,对城址进行三维建模还原。基于三维建模与实景拍摄,制作城阳城遗址专题片,进行遗址与城阳城创下的考古界六个“中国之最”文物的展示,生动呈现城阳城的历史脉络与深厚底蕴,阐释城阳城墓葬出土文物对于中国考古工作的重要价值与意义。

  战国红彩鸟纹陶壶(城阳城遗址博物馆供图)

  “多彩城阳” 互动投影以楚国临时国都的烽火岁月为蓝本,将春秋战国的古战场 “搬” 进展厅,让观众化身历史角色,亲身体验楚国风云。投影大屏实时渲染出广袤平原、低矮山丘与茂密森林交织的古战场场景,观众可通过平板选择角色,沉浸式扮演楚国士兵,操作弓弩,在金戈铁马的碰撞中感受“申息之师”的骁勇善战。

(作者: 责任编辑:言旅)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没有了!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