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半部《论语》治天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3 8:41:4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之一。有汉以来,历代帝王仕儒向他敬奉了无数桂冠,如“大成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堪当此誉的,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
作为儒家思想的开创者,孔子虽述而不作,但数千年来的岁月流转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在漫长的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时而沉潜低徊,时而昂扬直上,但始终平和、包容、理性地对待本民族的其他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吸收消化、融会贯通,博采诸家之长,从而不断引领并主导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塑造了中华民族崇文守礼、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和品质,无数志士仁人通过精研《论语》,从中汲取智慧,一次次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
孔子建筑了一座思想的宫殿,嵯峨雄伟、金碧辉煌,政治学、经济学、文学、管理学、民族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美学、伦理学、语言学、档案学、艺术学、军事学、医学等多门学问蕴涵其间,思维收放自如,警句俯拾皆是。他以仁、义、礼、智、信为基,忠、德、宽、恕、勇为栋,以孝、廉、恭、俭、敏为梁,和合、中庸、教化、六艺为檩,以《诗》《书》《礼》《乐》《易》《春秋》为椽,以畏天命、明天理、敬天道为脊,耸立起中华民族最初的人文精神大厦。
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也是最容易理解而最难做到的。中庸之道同大学之道一样,是儒家修身治人的内圣外王之道。内圣方面,首先是性情的中和修养。《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开篇就是在讲性;“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讲情。《中庸》是主张内中外和的。为什么要说喜怒哀乐,不说一个喜字或其他方面?因为古代的“和”必须是多元构成,“物一不讲”。接着《中庸》引用了大段孔子的话论述中庸,归纳起来有时中、中正、中和3种。时中就是因时变化以求其中,孟子赞扬孔子“圣之时也”即此意。中正,一是认识论,要客观;二是思不出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讲秩序之正。中和则是一个外在的和谐状态。《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不过,中、和有主次。中是内,是本;和是外,是末。没有中,便没有和。这是中庸之道的内容。中庸之道绝非不偏不倚的调和之道,孔子并非不讲极端,而是主张以他平他,例如宽猛相济,就是这样。所以不偏不倚是假中庸。
“君子”与“小人”相对,二者都不是孔子创造的名词,而是在孔子之前“古已有之”,不过,与我们现在对“君子”和“小人”分别指“有德”和“ 缺德”的人这种理解不同。孔子之前,“君子”和“小人”是以“位”分而不以“德”分的,换言之,区分“君子”和“小人”的准则不在于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在于是否出身贵族,“君子”是指具有贵族血统的人,而“小人”则是指一般的平民百姓。
孔子将“君子”和“小人”之别的标准从“位”转换为“德”,使得“君子”成为一个道德的主体,正是孔子的新贡献。如此一来,“君子”不再由血统来决定,不再只是少数权势阶层的专享名号,而变得向所有人开放。任何人只要通过自己的修养而具备高尚的品德,就可以成为一位“君子”。反过来,即便出身高贵,如果不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仍然称不上是“君子”。正是经过孔子的创造性转化,“君子”才成为一个人人可学而至的人格典范。也正是由于可学而至,不是一个无法企及的位格,“君子”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儒家知识分子都立志追求或至少是内心敬重的对象。
“礼”字几乎贯穿了整部《论语》,似乎在每一篇章里面都有涉及。孔子讲“礼”,首先表现了其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担忧。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社会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原有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诸侯国不守“周礼”,闹得天下一团乌烟瘴气。为此感到忧虑的孔子及其门徒,自然而然地以上古礼制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关切。于是,孔子“正名”的思想应运而生。其次体现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即“为国以礼”。众所周知,孔子致力于维护三纲五常、宗法为大。而“礼”的本意就是封建制度下的等级思想。所以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再次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皈依。孔子的生活中处处有“礼”,语言、行动等,一定要合乎“礼”的要求,否则就是“非礼”。总而言之,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为人处世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这种人迟早要栽跟头。又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再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觉得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全面发展很重要。
孔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缔造者。他从思想者走向实践者、从政治家走向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的国家观、社会观、人民观建立在国富民强、长治久安的目标基础上。他的政治主张、国家政策、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社会理论、道德倡议,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锤炼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以强大的内聚力、稳固性和认同感,奠定了中华文化最初的基因,引领了中华民族最早的梦想。
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认为,随着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到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愈加彰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文化相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融合的过程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过程;融合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融合的最主要成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价值体系。
虽然《论语》产生于中国古代,但《论语》及儒家思想并未过时,而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程被赋予新的意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能从《论语》中借到一双慧眼,让目光由外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