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复兴:半部《论语》治天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8/13 8:41:4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主干。而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符号,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见《论语》这部书对我国历史发展影响之深、范围之广。
一句名言烁古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8月11日清晨,环城公园绿树成荫,深深浅浅的翠色之中,传来阵阵稚嫩的读书声。两名七八岁的孩子背着双手,挺着小胸脯,一字一句地朗诵着,许多在附近锻炼身体的市民也随之轻声附和。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由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之语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的汇编,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和研究孔子思想和行为的重要资料,也是儒家思想和中华文化之经典。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论语》承载了华夏文化中的精华,犹如皎皎月光,闪耀在中华民族思想的天空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汉代已被列为学子必读的 “七经”之一。到唐代,唐文宗开成年间刻石于国子学,又将其列为 “十二经”之一 。宋代理学家朱熹又将 《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提出,与 《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 ”。 “四书 ”“五经 ”遂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科举必读之经典。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曾说过,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只要不故加曲解,《论语》始终具有不可损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北宋初期,出了一个声名显赫的宰相,《论语》一书也因他而再次大放异彩,他就是赵普。
赵普,字则平,北宋幽州蓟(今天津市蓟县)人,性情深沉,有谋略。后周显德初年,刘词任永兴节度使,赵普被聘为从事,后周世宗柴荣攻打淮南时,任命赵普为军事判官。当时赵匡胤的父亲也领兵在淮南作战,生病于滁州,赵普求医问药伺候。赵匡胤的父亲视他为赵姓同宗。后淮南战事平息,赵匡胤任同州节度使,赵普投入赵匡胤的幕府并成其心腹,帮助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助其夺取政权。赵普历任军事判官、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枢密使、检校太保、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一生曾先后三次为相,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史料记载,赵匡胤虽然出身行伍,却非常喜欢读书。无论是以前行军打仗还是当了皇帝,一有空即手不释卷,勤读不辍。刚刚定国后,赵匡胤决定于建隆三年改元,于是命令赵普给自己的朝代议定新年号,赵普等人经过反复斟酌,终于议定年号为“乾德”。
此时,国家还不安定,直到乾德三年,赵匡胤才平定了后蜀,皇宫里收留了一部分后蜀宫妃。一天,赵匡胤在她们的住所忽然看见一面铜镜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赵匡胤大惑不解,一位翰林学士小声说了一句:“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听闻乾德是亡国的年号,赵匡胤非常恼怒。想起赵普身为宰相,却不读书、不知史,让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这么大的一个洋相,真是不可饶恕。皇帝阴沉着脸坐了半天,还是压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赵普过来。”赵普战战兢兢地走向御案前,皇帝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写乱画,弄得他满脸满身翰墨淋漓。
赵普虽然足智多谋,天生聪睿,但毕竟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儒士,算不得饱读诗书、科场出身的学者。赵普的智慧和远见,来自于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在战争年代,这能力还足以应对各种危局,但身处风云激荡的大变局时代,暗流汹涌,玄机重重,光有聪明不够,还需有高瞻远瞩、先人一步的大智慧。这智慧或许只有从书中才可以获取,但赵普毕竟肚里的墨水稍显不足,治理国家、上书言事,就有点勉为其难、捉襟见肘了。
受此奇耻大辱,赵普开始发愤读书。他有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动,每日朝罢回家,关门开箱,读书不倦,次日上朝决策处事,便觉得顺心顺意、干脆麻利。纵览宋太祖开国的重大国策,如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削弱武将权力等,多出于赵普之手。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宋太宗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此即史学家评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唯嘉其读能所用。于是,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流传开来。
一则“撒谎的故事”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自古以来争议颇多。文史大家洪业先生就曾撰文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是“撒谎的故事”。
说法一:从《宋史》的记载来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赵普早年学习和熟悉的是“吏事”(这与其出生的家庭有关),而“寡学术”即不学无术,等当了宰相之后,由于适应不了宰相之职和赵匡胤的要求,出了不少洋相,所以宋太祖赵匡胤才经常劝他读书。到了晚年才“手不释卷”,死了以后发现他读的居然就是一部《论语》。这样的历史事实昭示:既然赵普在当了宰相后宋太祖劝他多读书,而到晚年手不释卷的竟然只是一部《论语》,这就说明他在赵匡胤当皇帝时出任宰相,与《论语》并无关系,那么,罗大经笔下所写的“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就根本不符合史实。
说法二:像“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惊世骇俗的典故,假若属实的话,《宋史·赵普传》就理应提及。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宋史》的编纂虽然早在元初忽必烈当政时期就列入议题,但真正落实撰写,则是到元末至正三年才由丞相脱脱主持编纂,脱脱辞职后由右丞相阿鲁图接替主持编纂,总共只用了两年半便仓促完成,致使《宋史》在史料的裁剪、编排、检校以及文字修饰、全书体例等方面都显得相当粗糙。然而,《宋史》却是保存宋代官方史料和私人著述最系统、全面的一部史书,因而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当时,包括《论语》在内的“四书”已经被正式作为科举取士之标准,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业已流行多年,《宋史》既为赵普作传,却对此只字未提,足见就连其编纂者对此一说并未采信。
(作者:岳蔚敏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