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手、一抖袖、一甩头,一张张脸谱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而表演者口中喷出的熊熊火焰,更是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游客的惊呼声、掌声此起彼伏。日前,在漯河市舞阳县星河湾露营度假区,李柯带来的川剧两大绝活儿——变脸和吐火吸引不少游客驻足。
李柯表演川剧吐火。
近日,记者采访了漯河技师学院电商学院团总支书记李柯。“说起川剧,很多人都会想起变脸、吐火绝技。殊不知,变脸、吐火只是川剧艺术中的冰山一角。”对川剧颇有研究的李柯打开了话匣子。川剧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最远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时便有“蜀戏冠天下”美誉。变脸分为“抹脸”“吹脸”“扯脸”“气功变脸”。演员脸谱在电光石火间快速切换,角色的喜怒哀乐也随之变化,从而达到“相随心变”的艺术效果。相传,变脸的起源是古人为了吓跑猛兽,在自己脸上画出狰狞的图案,后被民间杂耍班子发展为“绝活儿”表演。而川剧吐火原为川剧鬼神戏所用,起初是将煤油含在嘴里,对着火把喷出煤油。
“川剧声腔多样化,剧目丰富、表演细腻、绝技众多,让我心生向往。”李柯说,2008年大学毕业后,他拜川剧变脸第三代非遗传承人丁东杰为师,开始了川剧学习之路。变脸、吐火绝技固然令人赞叹,但更深层次的川剧绝技则体现在传统经典剧目中演员扎实的“四功五法”上。在跟随丁东杰学习的一年时间,他吃住在老师家,每天很早起床,晚上常常很晚才休息。
李柯说,前几个月,他主要学习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等基本功,吃了不少苦。后来,老师看到他有练功的底子,才教他变脸和吐火。因为变换每张脸都有不同的动作和步伐,要达到手、眼、脚、脑协调统一,手法和身法衔接自如,才能呈现一场精彩的表演。
“学习吐火还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吐火有很多种形式。有的演员是嘴里含着松香粉末儿,这样火苗会比较小。随着技术的发展,演员可以在嘴里衔着有开关的圆管,这样安全。还有一种就是演员嘴里含着煤油。这种方式更古老、原始,也更困难。”李柯说,为了川剧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以及舞台的呈现效果,他从初学就采用口含煤油的方式表演吐火。“刚开始学的时候我特别紧张,因为吐火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技巧和力度,不然一不小心煤油就会回灌烧到嘴。偶尔也会遇到风向突变,烧到我的眉毛和头发。”李柯深知,若想在吐火表演上取得突破,必须付出远超常人的努力。“现在用的是航空煤油,清洁度较高,火很大但温度并不高,很容易灭。”李柯说。
随着时间的流逝,李柯逐渐掌握了吐火的精髓,技术炉火纯青。2009年,他学成后回到漯河工作。工作之余,李柯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和文化交流,致力把川剧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观众。
后来,漯河技师学院组建川剧变脸社团。李柯给社团学生进行精彩的川剧表演并详细讲解,让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他看来,学习川剧的表现方式和表演风格,身形、走位、手势等缺一不可。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凡是手势不到位的,他都要挨个纠正。如今,社团的学生对基础的变脸技巧已掌握得十分熟练。他们表演的节目《变脸》已成为学校一个经典品牌节目。
李柯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喜爱川剧。他的同事告诉记者,正是通过李柯和学生的表演,他们才真正被川剧吸引,进而愿意深入了解和学习这项传统艺术。这无疑为川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除了积极推广川剧艺术,李柯还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并进行技术创新。他深知,传统艺术要想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中焕发活力,必须与时俱进。在保留川剧精髓的同时,李柯也尝试将现代元素融入表演,使川剧吐火艺术展现新的精彩。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