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说说开封的武场儿(上)
说说开封的武场儿(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29 9:50: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四 
    开封武场儿,崇德尚武、行侠仗义的特色十分鲜明。古代开封,历经秦兵围攻大梁、金兵攻破东京等大大小小的战争一场又一场,战乱极大刺激着开封百姓为求生存而自卫自保的尚武精神,战乱涌现出来的众多英雄侠士自然而然又为广大民众所颂扬、效仿。 
    开封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为这片热土沉积下深厚的历史文化,武术文化是其重要的一支,只是鲜为一部分人所认识,不被一些有关方面所重视。铁塔、繁塔、延庆观、大相国寺当然是珍贵的历史遗物,可开封夜市、开封方言、开封武场儿等亦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只是它们的年轮是隐形的,它们是变化的活化石,而非凝固的死化石。人们大多对它们的现状熟视无睹,而对它们所蕴含的丰富过去不感兴趣。真正深入研究开封武术文化的学者,不能不对开封武场儿深有感触。 
    长期以来,开封的大小武场儿,不但都重视外观的武艺水平的提高,也十分在乎内在的道德修养。武场儿上的师傅一般都是练武、修身二者双优的榜样,不然,不是他带不出好徒弟的问题,而是没有良家子弟会去拜他的师门。开封武场儿一直都有明确的入场拜师的规矩,一般要书写正规的拜师帖,举行一定的收徒拜师仪式。武场儿重视武德,是开封演武者的传统共识。不少武术学社都有大致相同的规定,如民国时期孙霁虹的培英武术社就有四不准的社规:“不准打架,不准欺侮人,不准串妓院,不准赌博。”有着严格的“门规”、“戒律”对武场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开封武场儿的崇德尚武、行侠仗义之风对开封的民风有着十分明显的正面影响。笔者非常留意身边人物的众生相。在武场儿上带徒传艺的开封老汉,不但腰板儿直,为人也特别通达直爽;连在武场儿上施展过拳脚的开封老太,不但腿脚硬朗,为人也十分热情知理;那在武场儿久经磨炼的开封小伙儿,更是一诺千金、为人仗义;而武场儿上下来的开封姑娘,也是爱憎分明、泼辣重情。 
    五 
    开封武场儿,具有地域特色的广泛多彩的社会性,一是源于中国武术在北宋已形成基本格局,套子武艺有了极大的发展,基本体系已从萌发达到趋向成熟;二是源于中国武术在北宋已基本摆脱了从属于军事训练的地位,武术的表演性、竞赛性、娱乐性、健身性开始突出地表现出来。 
    北宋是开封地域文化的鼎盛期,作为京城的东京开封,广大市民阶层从坊市合一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城市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市民巨大的文化生活需求,促使武术在多个文化形式中发挥作用,使它们发展变化得更加精彩引人。武术走进戏曲、武术走进杂技、武术走进民间游艺皆为其然,而开封武场儿应该是出发地,是二者的媒介,是新文化孕育的土壤。 
    一出传承千年的传统剧目《目连救母》,能让我们看到北宋开封人的文化生活行为在今日活的展现。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中记载:“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止,观者增倍。”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中说,至今“各省乡间尚有在中元节连演《目连戏》至十余日的,成为实际上的宗教戏”。伊永文的《东京梦华笺注》中相关文案讲得更明白:“宋之《目连救母》至今尚存……其剧三场,即《五鬼拿刘氏》、《捉拿刘长基》和《目连僧救母》,其剧产于河南,却未专宣佛法,纯在悦情娱乐、杂耍武艺。”由以上古今著作的记载阐述可以断定,虽目连救母的故事流传已久,在宋之前便有,但经北宋东京开封的“构肆乐人”引入武功加以打造,方才获得“观者增倍”的奇特戏剧效果。何为“构肆乐人”?那必为东京开封勾栏瓦子中的佼佼者,何为“勾栏瓦子”,它是东京开封最受欢迎的娱乐场所,是我国说书、戏剧等众多说唱艺术萌生发展之地。而这些“构肆乐人”如果没有走过武场儿,谙熟武功,何来戏武合璧呢? 
    近现代以来,开封杂技界、戏曲界与开封武场儿的亲密关系更是很好的证明。此外,开封的民间游艺活动与开封武场儿的关系尤为直接。像高跷、狮子戏绣球、二鬼摔跤、盘鼓等这些游艺活动的表演者,不仅是各个行业的劳动者,还绝大多数都在武场儿上练过武术、投过武师,不论是拳术或器械都有一定的功夫。不少游艺活动的班底就是某个武场儿的全班人马,这一现象大多“老开封”都十分明了。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