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说说开封的武场儿(上)
说说开封的武场儿(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7/29 9:50:2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一 
    在古都开封的市民生活中,有一个习惯称之为“武场儿”的社会形态,它既不是汉语词典中词条的“武场”,系指传统戏曲中伴奏乐队里的锣鼓等打击乐,也不能简单理解为习武人聚集的场所。自古至今它是开封民间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平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既传授武功、习练武艺,又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的群众尚武松散学社,具有广泛多彩的社会性。 
    在开封,从北头到南关,从东大寺门到大梁门里,大大小小的武场儿,古往今来,围绕着武功、武艺,演绎着说不完道不尽的人间春秋。 
    二 
    开封武场儿的历史,最起码也要追溯到北宋时期。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中,画家不但运用写实的手法大气磅礴地反映出东京城鼎盛时期的社会风俗面貌,还精细绝妙地勾画出传神的各色人物和生动的各样场景,开封武场儿也在其中。 
    据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清明上河图》卷宝笈三编本,其卷末“孙羊正店”主楼右厢房内,就是一处小小的武场儿。你仔细端详,八个木制大酒桶后边三位壮士正在练习武功,居中者大弓拉满,居左者正束紧绑腰带,三人中明显有一位长者师傅。台湾故宫博物院藏院本《清明上河图》中,有类似演出武场儿的画面。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的《中国武术史》、《两宋时期武术》一章节中论述说:“北宋的城市改变了汉唐以来城市中封闭式的坊里制度,形成开放式的大街小巷,随之而起的是商业的繁荣、城市人口的大增,庞大的市民阶层除了物质生活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扩大和提高,由此而兴起了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武艺社团。”东京开封的武场儿便是其先河。周宝珠先生在其专著《宋代东京研究》之《武术》一节中说“武术由军队到民间,由实战到表演,是宋代百戏中别开生面的一支生力军”,“东京‘社’、‘会’已相当发达”,《东京梦华录》中便记载了活跃在勾栏瓦肆内众多有名有姓的百戏高手,只是对他们的门派社团史籍记载阙略。很明确的是,自北宋以来,开封文化生活中的戏曲、杂技、民间游艺活动等都和武术密不可分,都和“社”、“会”初级性质的“武场儿”紧密相连。民间传统武术的拳术武艺更是在武场儿这个载体上流传千年。 
    三 
    开封武场儿的形式多种多样、名堂繁多、类型复杂。作为古都武术文化的一种独特形态,开封武场儿因为历史悠久、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流派门户众多,与少林寺、武当山之类的练功场及农村庄头乡下的习武场不同,其无论形式和内涵都是极其丰富的。 
    开封武场儿的民间特质十分典型,与北宋王朝在东京开封创办的武学,宋朝军队中专职教练士兵武艺的“教头”班;与近现代官办的国术馆,体校和高等学府里设的武术专业班系,也有着质的区别。 
    近现代以来,开封的武场儿多以拳场、学屋、武馆、武术社命名,抑或以师名、拳名、寺名、器械名、习武场地等命名之。近现代有据可查的开封第一家有名气的武场儿应是1906年,少林派名师仇玉书在开封州桥庙创办的培英武术学屋。以后其弟子黄万年、仇景中、孙霁虹等诸位高徒又于市内多处陆续开办许多武场儿学屋,像孙霁虹1914年始建的培英武术社,先在本市无量庵家中学屋授徒,后又在北泰山庙、慈云庵、北道门、马市街、豆腐营街开设武场儿,每处20人到40人不等,门徒众多,是开封武场儿的一大盛况。 
    武场儿,当然武术、武艺、武功是核心。作为民间传统武术传承的主要平台,开封武场儿中所涉猎的拳术、器械、功夫种类之繁多,是其他武术社会形态所不能比拟的。像相传创自赵匡胤的太祖拳,其拳术便有少林禅一路、二路、三路之分,还有小七星、四趟锤、醉八仙等套路;其器械更是令人眼花缭乱,卧龙刀、雪片刀、风摆荷叶刀,小舞枪、琵琶枪、大枪、齐眉枪,夜叉棍、盘龙棍、子母棍,文王廿四剑、行龙剑、龙形剑,各有特色。此外,还有月牙铲、九节鞭、双钩、双戟、大叉、三节棍、四节棍、开山斧等十八般兵器。其场上对练,白手夺刀、对擒拿、抱桩子、对劈刀、双钩进枪等,攻守兼备、练法独到。 
    在开封的武场儿上流传的主要拳种有少林长拳、查拳、八式拳、功力拳、梅花拳、大洪拳、白拳及各式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意拳、奇士拳等。 
(作者:汴浚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