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梁园吟》诉说着李白与开封的不解之缘。在他现存的900余首诗中,写开封和涉及开封人事风物的有20余首,有时他还自称是开封人,可见开封与李白渊源之深之密。今天,开封禹王台公园三贤祠内还屹立着《三贤相聚》《吹台赋诗》《千金买壁》和《十载客梁园》等塑像,展示了李白的开封情结和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
汴梁晚报文化顾问、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寻李白》道出了海峡两岸亿万人民的心声:“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一如他的为人,而他的人就是诗。他的文字无处不弥漫着他生命与个性的独特气息,他那元气充沛的诗就是生命张力的自我呈现,充满了原生态的质感。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李白4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今四川省江油市),在那里度过了20年的时光。李白少年时学习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学习了剑术和纵横之术。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的诗歌留存很少,但像《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其独特的才华。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一生长期漫游的旅程。江陵是李白前往的第一座名城,在这里,他有了一段不平凡的际遇。一天,李白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其不仅精通道术,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篆字。李白欣喜不已,便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由于李白资质不凡,司马承祯起初便十分喜欢,看到他的诗文后更是惊叹不已,称赞李白“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在司马承祯看来,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拘泥于世俗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未曾遇到的人才。这和后来贺知章赞美李白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作非凡之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令李白欢欣鼓舞,遂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离开江陵后,李白浮洞庭、历襄阳、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在湖北安陆,他娶了前相国许圉师的孙女为妻。然而,现实的生活与他的理想抱负相差甚远,李白便用“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来概括他在安陆度过的10年落魄生活。
李白的一生中,有两次入朝为官的机会,第一次发生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那一年,唐玄宗再次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便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李白来到长安后,一边结交朋友,一边等待机会。他先结识了卫尉张卿,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希望得到引荐,为朝廷效劳。在此期间,李白还结识了贺知章,并呈上了自己的诗文。贺知章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特别喜欢《蜀道难》和《乌栖曲》,因此邀请李白共饮。席间,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大为心折,与他成为忘年之交。
李白在长安呆了一年,却没有等到任何机会。这是李白第一次入京,他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而来,却毫无成果,只能在“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中离开了长安。
李白42岁的时候,迎来了他第二次做官的机会。唐玄宗下诏召他入京。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也必命李白侍从。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并没有委以大任。自此李白表现出了厌倦情绪,“浪迹纵酒,以自昏秽”。3年后,李白便离开长安东下,再度开始他浪迹江湖、饮酒赋诗的浪漫生活。
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仲春,李白自长安弃官远行,在洛阳邂逅诗圣杜甫,惺惺相惜的两位大诗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相携来到开封。在开封,他们又与诗人高适相逢,于是三人畅游古城、饮酒咏诗。
位于开封东南角的禹王台,相传是春秋时期著名盲人音乐家师旷吹奏处,李白、杜甫、高适三人自然要到此凭吊。他们登上环境幽静的古吹台,抚今追昔、饮酒论诗。此时,附近飘来一阵悠悠琴声,乘着酒兴和琴声,李白诗兴大发,起身在一面墙壁上挥毫泼墨,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篇《梁园吟》。杜甫与高适当然也没有闲着,分别咏成《遣怀》与《古大梁行》等诗篇。后人为纪念李、杜、高三人在此聚会和《梁园吟》的诞生,在此修建了三贤祠。
一首《梁园吟》还换来了一段好姻缘。李白走后,那位抚琴的小姐被气势磅礴的《梁园吟》所吸引。路过的僧人责怪墙壁被弄脏了要擦去,抚琴的小姐连忙制止道:“这面墙我买了,壁上题诗不准擦掉。”这位抚琴的小姐便是大梁名媛、已故宰相宗楚客之孙女。经过高适的撮合,李白与宗小姐喜结连理,李白当了开封的女婿,并在古城落了户,一住便是10年,成就了“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的美谈。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殃及中原,李白偕宗氏匆匆离开开封,避乱于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
李白信奉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纵观李白的一生,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这一点在他的诗作中有明显表现。但是,积极入世、关心国事是李白一生思想的主流。
供奉翰林时,李白作诗《大本扬飞尘》痛斥唐玄宗手下的一些宦官以善于斗鸡而得宠幸。《燕昭延郭隗》云:“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登高望四海》云:“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这些都是当时政治黑暗、佞人得志、贤才遭受排挤现象的真实写照。三首《行路难》更是长歌当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悲愤。在奔亡和被囚时,李白也写下了若干陈诉衷情、继续关心国事的诗篇,如《南奔书怀》《赠张相镐》等。流放结束后,他仍然关心国计民生。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他写下了《豫章行》,表达了对豫章郡人民应征入伍抗击安史叛军的深切同情。
有关时光旅行的故事,总能引发人们津…[详情]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