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艰难创业时,有人怀疑的问,你已这么大年纪了,碑林工程又这么大,你能建成吗?李公涛听了后斩钉截铁地说,我一贴一贴地征集,一块一块的镌刻,我死了以后由儿子接着干,世世代代干下去,碑林一定能建成。这就是为啥大家称他“文化愚公”。正是他这种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精神,感动着周围,感动着社会,使碑林建设速度加快,可以说一天一个样。
正是李公涛的愚公精神感动了上帝——人民群众。学习公涛精神,支援碑林建设,已成为那个时代的热潮。在公涛精神感召下,一批优秀人才汇集在翰园碑林。这中间既有风华正茂的青年,又有古稀老人,还有社会知名人士。大家不为名、不为利。勤勤恳恳地为翰园碑林无私奉献。在公涛精神感召下,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当时群众参与和支持翰园碑林建设的情形。
1986年暮春,年近60岁的邹秀英从报纸上看到李公涛的事迹后热泪盈眶,她决心为这项伟大事业尽绵薄之力。邹秀英本人没有工作,她老伴双手残疾,退休金仅够两人糊口。她为了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开始捡汽水瓶。当时正值盛夏,烈日当头,可她为了那一个个仅值几分钱的汽水瓶到处奔波,汗水浸湿了她的衣衫。日复一日,邹秀英捡了整整一个夏天,把卖得的200元钱捐给了翰园碑林。
在大多数人民群众支持、理解、赞扬“公涛精神”的同时,也有个别人提出了质疑。认为他面对那么多墨宝和捐款能不动心吗?李公涛愤笔写下了“心底无私天地宽”做为自己的座右铭。事实上,李公涛自建设翰园碑林以来,不但未从中拿过一分钱,还省吃俭用集全家所有,先后无偿投入资金170余万元,这在当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而惊人的数字啊!他凝聚着李公涛全家人对祖国对民族的一片赤诚。
为为回答社会上一些人的惑疑,李公涛向政府作了法律公证:“碑林建成后,全部无偿交给国家和人民”。这是何等的胸怀!
在财产、物资、档案管理上,翰园碑林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每一幅书画墨宝、每一笔捐款,不仅收发手续齐全,并且都登记编号。
正是由于李公涛坚忍不拔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无私奉献的品格,使翰园碑林白手起家,成为国内最大的民办碑林。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