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邸报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9 9:24:16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青泥赤日午相烘,走访船窗柳影中。辍我东坡无限睡,赏君南浦不赀风。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此去澄江三万顷,只应明月照还空。”这是苏轼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的诗作《小饮公瑾舟中》。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和乌台诗案而离开都城东京多年的他,此刻正在奉诏去汝州赴任的途中。他读着一份来自东京的报纸,得知司马光(号“迂叟”)应诏入京、主持国政的消息,并回忆起已经离世的恩师欧阳修(号“醉翁”)。这份报纸就是该诗中提到的“邸报”。
邸报的由来和称谓
要谈邸报,得首先说说唐宋时期的“驻京办”——进奏院。
进奏院,官署名,始设于唐大历十二年(777年),时称上都进奏院。唐代中后期实行藩镇制度,在边远地区建立藩镇,置节度使。各节度使在首都长安设立办事机构,作为本州镇官员来京师朝见皇帝或办理事务的寓所和联络处,此即唐代的“驻京办”—— 上都留后院(此机构在西汉称为“邸”)。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后,改称上都进奏院,其负责人最初称上都邸务留后使,后改称上都知进奏官,简称进奏官,由地方派遣。作为朝廷和藩镇之间联系的桥梁,进奏院的职能除备藩帅入朝或奏事官进京作居留处所外,主要是代表地方藩镇向朝廷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向地方藩镇传发朝廷政事动态和其他消息的书面报告等,这种书面报告叫做“进奏院状”,又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等,玄宗时又称“开元杂报”。这是我国最早的官报雏形。
北宋建立后,沿唐旧制,各路、府、州(均为北宋地方行政区域)在首都东京设立进奏院并自行管辖,分散于都城坊巷,进奏官们自行采集和编发朝廷信息,承转公文既有延误又有泄漏。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朝廷开始整顿遍布东京的“驻京办”,成立都进奏院,其位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详细的记载。神宗元丰年间改革官制后,都进奏院隶属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承转诏敕和三省、枢密院命令及其他部门文件给诸路,摘录各州章奏事由报告门下省等。自此,进奏院结束了作为地方派驻中央办事机构的历史,成为中央行政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这种体制下,各进奏院负责信息采集和传报工作,所传发的政府官报就是邸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传达中央政府信息的官方报纸。
邸报还有“进奏院状”“邸状”“邸抄”“邸钞”“状报”“朝报”等不同称谓,其中北宋时期最通用的叫法是“邸报”,南宋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朝报”。之所以有这么多别称,是因为邸报并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关于邸报的最早记载,目前始见于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田锡的《咸平集》中:“臣每读邸报,方乐时平,巴蜀久安,边隅无事。”写作时间为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对邸报及其发行体制的明确记载,则见于《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下》:“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而诸路、府、州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官职任命——笔者注),皆以达于四方,谓之邸报。”这是关于邸报的经典表述。
邸报的内容和审查
无米不成炊。编辑报纸,首要的问题是稿件。邸报的稿件大多是由进奏官们到门下省和其他中央政府部门抄录,此谓“传报”,因此进奏官们已具有今天新闻记者的性质。此外,宫廷中的内夫人(宫廷女官)、门下省的起居郎、中书省的起居舍人也负责采集、记录和提供皇帝起居言行等动态,因此,邸报所刊登的“新闻”主要是来自皇帝及中央政府部门的信息,包括皇帝的言行、起居、上谕、朝旨、诏书,官吏的任免、升迁、罢黜、褒奖,臣僚的章奏、疏表等。据《宋会要辑稿·官职二》记载,邸报的主要内容有“朝廷政事设施、号令、赏罚、书诏、章表、辞见、朝谢、差除、注拟”等项。对此,《宋史》及个人文集中都有散见的记载。例如:
《宋史·李师中传》记载“师中始仕州县,邸状报包拯参知政事”,表明邸报刊载有官吏任免的消息;《东坡奏议·卷七》载“臣近者读邸报,以诸路旱灾,内出手诏两道”,表明邸报刊载有皇帝的诏旨;宋祁《景文集》载“今月八日得进奏院状报,圣体康复,已于二月二十三日御延和殿,亲见群臣者”,表明邸报刊有皇帝起居的内容;陆佃《陶山集》载“伏睹进奏院报,泾原路城西安州毕业功者。灵旗所指,一方尽平”,表明邸报有军事方面的消息;朱胜非《秀水闲居录》云“是月地震,手诏求言,胜非欲以三事应诏而敢遽上……后数日,邸报论地震疏云,应天以实不以文”,表明邸报登载有臣僚的章奏,等等。
关于邸报稿件的筛选、审定和取舍,都进奏院成立后,即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由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其职责主要是决定见报稿件的取舍,此谓“判报”。皇帝和负责传报的进奏官有时也参与这项活动。因此,给事中实际上成为中央政府的新闻发布机关。
[1][2]
(作者:邓高峰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