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学人于安澜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8 9:06: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于先生曾说,治印需先学篆书,篆书学不好,印的品位必然不高。先生曾师从齐白石、萧谦中等一代书画篆刻宗师,凭借其深厚的小篆功底,或取法钟鼎文字,或拟汉白文印,或比照三晋朱文与皖派印风,形成了布局平稳、刀法精湛、丰润浑厚、古朴典雅的治印风格。先生家中至今还保存着他刻的上百方印谱,其中有众多书画名家、学者和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印,印章方方迥异、美不胜收。
于先生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是一位具有童稚心的性情中人,故常以诗词言志抒怀。先生考取燕京大学,作妙趣横生的《燕京竹枝词》30首刊登在燕京校刊之上。他一生中写了数百首诗词,其格调高逸、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寓意深刻。改革开放后,他与河南大学及开封市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发起成立了汴梁诗社,至今仍是古城文化的一大亮点。
传承、光大书艺文化
开封作为享誉中外的书法名城,既有上千年书法艺术的文化积淀,也有历代文人雅士的薪火相传。上世纪70年代,颇具胆识远见的书界前辈在大相国寺内的文化馆开办了第一届书法学习班,洒久旱之甘霖、筑书城之坚基,为开封市书法艺术的发展首开了先河,其聘请的书法名师中,于安澜先生为其一也。
1973年,在著名书法家庞白虹、牛光甫先生开办的书法学习班上,于安澜先生与许多名师大家一起,应邀义务为众多学员授课。年过七旬的于先生在外孙的陪伴下,晚上沿着昏暗的小巷,深一脚浅一脚地从花井街的家中走到文化馆。看到学员们对书法理论、演变及流派知之甚少,治学严谨的他为之整理编写了《书学名著选》、《书法源流表》等教材,并积极参与开封市的各种书法展览和交流活动,为书法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开封市政协原副主席、书法家薛文法先生深情地回忆说,于教授上课慢声细语、旁征博引,让人听得过瘾。他有幸随于先生等老师南下西泠印社,参加开封与杭州的书法联展,并在途中拜访了苏州、上海两地的书法界前辈。于先生虽是大家,但仍背着画板写生,一路上与年轻人拉家常、谈治学,循循善诱,又十分谦虚真诚。先生所编的教材及亲切乐观的人生态度让薛先生终生难忘。
“仍思乘夕阳之余晖,补光阴之流逝”。年事已高的于先生还到处奔波,发起组织了文字学宗师许慎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推动筹建了许慎纪念馆,并亲自撰写碑文。为筹建画圣吴道子纪念馆,他由家人陪同,一路颠簸,数次前往禹州吴道子故里考察,自己带头并动员书画界友人向吴道子纪念馆捐资、捐画。在他的呼吁和倡导下,花木兰纪念馆、张仲景纪念馆、张衡纪念馆也相继建成。为了传承和光大优秀的中原历史文化,于先生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于先生对前来求书求画者,无论尊卑,一概认真赠与,决不收任何“润笔费”。有一位南方青年书法爱好者,来函恳求墨宝,并寄来一对苏绣枕头套,于老立即退还了礼品,将精心书写的条幅给求字者寄了过去。一位身份特殊的同事来求他的书法作品,他欣然命笔。别人不解地说:“‘文革’中他整你,你还给他写?”于老笑道:“他也是因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直到他去世前一年的春节,97岁的于老还让家人给邻居们送去他亲手书写的春联。那火红的春联连同先生的一颗赤子之心,永远留在古城开封的记忆之中。
晚年的于先生是幸福的,人们时常可以见到一位清瘦的老人,牵着重孙的小手,漫步于河南大学校园、铁塔湖畔,在夕阳下微笑深思,吟诵着自己的心声:
草草人生纵有涯,闲来还溉小园花。
身无恩怨贫堪乐,室少朋簪睡亦佳。
带露春蔬成美馔,经霜桑叶当新茶。
何须百尺楼头住,一榻容身便是家。
于先生名海晏,字安澜,他的名字与水有不解之缘。其人也纯真如水,海阔天清;其心也静如止水,波澜不惊。他本身就是中国爱国知识分子百年风雨历史的缩影。他以水滴石穿的精神,掘井开泉,让国学文化的活水源源不断地润泽着现代华夏文明,也激励古城后辈在传承创新中勇敢前行!
[1][2]
(作者:黄萌生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