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学人于安澜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8 9:06:39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植根中原的百年学府河南大学,名师名家灿若群星。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家、美术史论家、书画篆刻家、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于安澜先生,虽不是最炫目的那颗,但他那皎洁的清辉却光照学林,至今仍滋养着万千学子与书坛画界。
学养成就“惠及华夏”
于安澜先生(1902年~1999年),是一位经历百年沧桑的国学集大成者,在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美术史论等诸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树,所取得的学术、艺术成就被学界誉为“惠及华夏”。
于安澜先生1902年出生于河南省滑县的一个士绅之家, 1920年考入省立卫辉中学,其间曾受到著名学者范文澜先生的耳提面命。范先生在讲解风暴的“暴”字时,形象地解释为“日出共米”( 晒米的意思),从此在他心中播下了研究和探索语言文字的种子。1924年他以优异成绩被保送到河南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前身)文史系学习。在董作宾、冯友兰、郭绍虞、嵇文甫等名师的指导下,于先生孜孜以求,诵读和掌握了大量文史典籍的精要,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
于先生大学毕业两年后,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攻读国学研究生。清代以来,国内学者已开始对我国古代的音韵学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汉魏六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时间跨度长,“数百年来,众多学者莫敢问津”。而立之年的于安澜先生迎难而上,博览群书、精深研究,独自一人历时三载,完成了汉魏六朝古音韵体系研究的专著《汉魏六朝韵谱》,填补了我国汉魏六朝音韵学研究的空白,这也是于先生一生中的重要代表作。此专著193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国学大师钱玄同、刘盼遂先生为之作序;王力先生为之撰写书评,称该书的问世“非常人所能及”。1970年,日本汲古书院将该书影印发行,在海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予以再版,至今仍为音韵研究者的必读之物和校勘之准绳。
在京期间,于先生出于对绘画艺术的酷爱,凭借其深厚的古文功底,对我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及技法特点进行了系统研究,整理和荟萃了我国历代的优秀画论精要,又编写了《画论丛刊》(一函五册)一书,1937年由中华书局付梓出版,齐白石先生为之题笺,郑午昌先生作序,黄宾虹先生发表书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美术出版社曾多次将该书再版。该书至今仍是美术院系研究生和美术理论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正如广州美术学院原院长郭绍纲教授所言:“40多年来,还没有一本书像《画论丛刊》那样令我爱不释手。”
于先生1946年返回母校河南大学执教。1957年后,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与任访秋教授一起被安排在中文系资料室工作。他历时七年,汇集从南北朝至近代著名画家的画史专著22种,并详加校勘,编纂而成《画史丛书》(两函十册),1963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革”十年浩劫,于先生也在劫难逃。他并不在乎一己之屈辱,而是痛心“十年光阴,因之蹉跎”!于先生在“文革”后期冒着政治风险开始编写的《画品丛书》,于1982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一代画坛宗师刘海粟亲自为之题笺。
因而,于安澜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奠定了其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之后的《画史丛书》、《画品丛书》更展示了其一代大家的造诣与风范。
诗书画印相得益彰
作为国内著名的书画与篆刻家,于安澜先生从不以大家自居,诗书画印皆是他做学问之余的爱好与情趣。于先生自幼就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幼年时,他钟爱画画,常常入迷地欣赏堂姐绣花,经常跟在当画家的表兄后面琢磨绘画及色彩的搭配。大学期间,他发起成立了美术研究会,课余沉浸在绘画、治印的快乐之中。当上海暨南大学美术系主任陶冷月先生来河南大学访问讲学时,他多次登门求教,并与陶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于先生还喜爱京剧,发起成立剧社,在中州大学及后来的燕京大学求学期间,也曾有粉墨登场的佳话。
于先生早年临摹过许多前贤名家的绘画大作,包括其岳父赠与的徽派山水大家姜颖生的山水四条屏。上世纪60年代家中经济困难之时,他带着孙子们步行郊游,观赏四季,将珍藏的名胜风景画片装订成册,说是“卧游五岳,坐拥百城”。后来他曾多次自费游历国内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写生作画。他主张绘画要师法自然,从自然造化中领悟绘画的真谛。先生的花鸟画手法细腻、格调高雅、色彩明快,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先生擅长山水画,其绘画布局严谨、意境深邃、气韵生动,花甲之年由黄山写生归来所作的《黄山人字瀑》,苍松秀岩、飞流直下,令人叹为观止。
于安澜先生晚年以篆书闻名于世,1980年,其书法作品《庆祝建国三十周年纪念 写杜工部戏为六绝》,曾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先生的篆书师法“二李”(即秦代李斯、唐代李阳冰),兼得明清文徵明、董其昌、吴昌硕诸家风范。其小篆上溯周秦诸体,下及明清各派,用笔刚柔并济、结构严谨、布白疏宕、气韵典雅。先生晚年独辟蹊径,讲究篆书的圆润舒展,作品多以古诗词集联,对仗严整、诗书并茂,观后如闻金石之声,如临大雅之境。先生还擅长多种书体,其一生博览历代真迹,择善而从,探其源、取其精。多年来,先生的著作文稿、诗词文章、尺牍信札都是用小楷或行书写成,字里行间流动着书法韵律,是学问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极富学养和美感。
[1][2]
(作者:黄萌生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