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与道教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6 8:53:4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曹操挽救并发展道教
(一)黄巾军归顺曹操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爆发。曹操曾先后三次参与镇压黄巾,其中第二次受降青州黄巾30余万。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曾谏言说,青州黄巾人数众多,不可挡。刘岱不听结果被杀。鲍信乃与州吏万潜等到东郡迎曹操领兖州牧。曹操带军追黄巾至济北。黄巾军乞降,受降卒者有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曹操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黄巾作战非常勇猛,史称:“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仅握万余兵众的曹操何以能降伏30余万黄巾?曹操和黄巾军,是有着同‘道’的关系”,曹操信奉的是流传在统治者中,以方术养气,企图达到长生不老目的的黄老道。信仰一致是黄巾投诚曹操的真正原因。假如曹操不是道教中人,曹操又何能得到农民起义军的信任,应当说,其共同的信仰应为此之基石。
按《魏略》记载,曹操死后,“青州军擅击鼓相引去”。另一处记载更详细:“会太祖(曹操)崩,霸所部及青州兵,以为天下将乱,皆鸣鼓擅去。”众所周知,黄巾主张“黄天当立”,投降曹操,当曹操去世便以为“天下将乱”,是又反证出黄巾乃认同曹操的“黄天”地位。
220年曹操既已归天,曹氏所得“真命”就转移到了曹丕身上。受禅前夕,太史丞许芝引《易运期》阐述魏代汉乃见证于谶纬:“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并解释:“言午,许字。两日,昌字。汉当以许亡,魏当以许昌。今际会之期在许,是其大效也。”在这一点上,曹操显然高于时代群雄,是亦曹魏终能胜出之关键所在
终于曹丕“黄初”元年受禅而得实现。
(二)张鲁归顺曹操
张鲁在汉中实行正教合一制度,雄踞汉中20多年,民众都信而向之。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曹操亲率十万大军西征汉中,抵达阳平关,张鲁想要投降曹操。但张鲁弟张卫不听,率数万人马坚守阳平关,为曹操所破。张鲁在逃亡巴中时。刘备接受黄权的意见,以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而阎圃劝张鲁北降曹操:“协助以成大事,应该附讬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来归附。”张鲁愤怒的说道:“我宁愿为曹公的附属,也不为刘备的座上客!”张鲁归顺曹操,被拜为镇南将军,封为阆中侯。
《三国志·张既传》载,张鲁降后,“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张鲁及大批汉中教民北迁到三辅(长安、洛阳、邺城)之后,他们利用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家族之机,或明或暗地向社会下层和上层传播天师道。经历曹魏和西晋,至东晋时,天师道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使天师道的势力发展至北方和中原地区,不但在民间传播而且逐渐转向上层领域发展,后人均认定天师道为道教的正统。成为后世道教的正统道教。
张鲁坚拒刘备,表明刘备不可能得到汉中天师道的认同,因此刘备后来虽然从曹操手里夺得汉中,也不可能在汉中“得民”。刘备攻占汉中后,其地道教势力迅速削弱。
黄巾打着“黄天当立”的旗帜归入曹营,张鲁以“宁为魏公奴”的心态,打着“黄衣当王”的旗帜归入曹营,道教向世人昭示:黄德在曹。曹操深信张鲁传播的思想对自己的政治抱负有很大的影响,便支持张鲁把道教思想带到中原,以流传下来。
正是曹操在征伐张鲁时的博大心胸及对张鲁宽松的政策使得张鲁归顺后在中原更好的发展和传播了道教。如果当时曹操杀了张鲁那就是对道教的沉重打击,道教也许是偏安一隅,不会再传播到中原,也许就此会衰亡。可以说是曹操不仅挽救了道教,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道教在中国传承发展的有力推动者,才使中国有了一个诞生于华夏本土唯一的宗教体系。
[1][2]
(作者:解淑云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