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文故事 > >古莘国、空桑和中华厨祖伊尹(下)
古莘国、空桑和中华厨祖伊尹(下)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6/15 15:51:10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三、对伊氏地望出自陈留郡、杞国的解释 
    所谓“地望”,又称“郡望”,是古代名门氏族所特有的身份标志,即氏族产生地或祖居地。伊氏的“地望”在哪里,是一个在研究伊尹人文历史中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伊”氏与开封轩辕氏黄帝后裔世代相传。关于“伊”氏的历史出处问题,记述汉代风俗文化的《三辅旧事》中有记载,说:“尧母,字庆都,配高辛氏而生尧,因依伊长孺为姓。”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第一 》也记载说:尧,“放勋名。帝喾之子,姓伊祁氏。”其中“高辛氏”、“帝喾”,同指高阳氏帝颛顼之后、“高辛氏”的氏族联盟领袖,也是帝尧的父亲。 
    对此,东汉大学者皇甫谧进一步解释说:“尧初生时,其母在三阿(指昆仑山三层台)之南,寄于伊长孺之家,故从母所居为姓也。”意思是说,帝尧年幼时,跟随母亲陈锋氏庆都在母系的“伊祁氏”部落生活,因而便随了母系的“伊祁氏”。这在当时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不彻底的时代,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伊祁氏”出自帝尧的陶唐氏,据清代陈廷炜《姓氏考略》记载:“帝尧伊祁氏之后有祁姓。”其中“伊祁氏”中的“祁”,出自姬姓,为黄帝之后。据北宋官修韵书《广韵》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中含祁姓。”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晋语四》记载说:“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其中“依”姓和开封陈留一带的“仪”、“伊”同音、同地,在上古时期是否为同一姓氏,值得进一步探讨。三国时期的史学家、经学家韦昭注释说:“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十四人,而内二人为姬,二人为已,故十二姓。”说明黄帝“祚土封氏”时,受封的有十二姓是一个历史事实。 
    可知,伊尹所出生的“伊祁氏”族,与出自开封的轩辕氏黄帝、黄帝嫘祖次子昌意、高阳氏帝颛顼、高辛(莘)氏帝喾、陶唐氏帝尧的人文历史,不仅在宗族上世代相传,而且在地望上也一脉相承。 
   (二)史料记载“伊”姓始于伊尹为“妄”言。两汉之交的道家学者梅福在《四明山记》中记载:“帝尧时有老人伊献,是伊姓远矣。伯益亦姓伊氏,见百虫将军显灵碑。世谓伊姓始于伊挚、伊陟、伊奋者,妄也。伊尹姓伊,以有莘氏女采桑伊川,以邑为氏,月氏有伊姓,伊存是也。”其中“月氏”,最早出自中原的开封一带。 
    战国初期,“月氏”已西迁居于甘肃河西一带,与匈奴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习俗相同。后来,居住在河西敦煌、祁连之间的“月氏”,与匈奴部落联盟的首领冒顿单于发生了矛盾,遭受到匈奴人挤压。到了老上单于时期,匈奴人杀了“月氏”之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被迫向西远去,越过今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谷地,即“大宛”,向西打败了今阿富汗巴尔赫附近大夏国,然后越过妫水(今天阿姆河)南下,占领蓝市城,建立了王庭,即少数民族的统治中心,古代中国人称其为“大月氏”。所以,西亚地区至今仍存在着一些以“伊”或“伊”音命名的地方。 
    这表明,“伊”是中国上古时期一个古老的姓氏,早在“伊挚”即“伊尹”出生之前的陶唐氏帝尧时期,“伊”姓就已经存在,一部分开始逐步向中原西部等地迁徙。后人关于“伊尹”以“伊水”为姓的记载,并不是直接来源,不过是对帝尧以前“伊”氏以“伊水”为姓说法的历史继承而已。但就伊尹归随“伊”姓而言,则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差别。 
    高辛氏帝喾,是舜帝先祖帝鸷、帝尧、周人始祖后稷、商人始祖契的父亲,也是嬴姓始祖伯益父亲皋陶的舅,或舅爷辈。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帝尧,或是嬴姓的始祖伯益及其父亲皋陶,都是高辛氏帝喾时期的族人或母系后裔,又都有在尧母女系“伊”氏居住的经历。所以,皋陶很有可能是尧母女系陈锋氏女庆都的走婚子,或者娘家侄子、侄孙一类的人物。“陈锋氏”,也可称作“陈逢氏”,“陈”为开封东南陈留之“陈”;“逢”为开封东南逢泽之“逢”,是高阳氏颛顼帝的后裔,也是高辛氏帝喾三妃庆都的所在氏族。
(作者:韩鹏 责任编辑:郭双)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曹操与道教
下一篇: 北宋四部类书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