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腊八习俗折射时代发展
腊八习俗折射时代发展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4/1/10 8:57:0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蒜,炒菜要放腊八醋,这样的习俗传承至今。腊八粥从原来简单的几样食材甚至面汤,到今天的多种米类、豆类和干果类,食材齐全、品种繁多,直观地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间接地折射出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

    一碗腊八粥勾起当年心酸记忆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清朝诗人李福在《腊八粥》里说:“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1000多年。最早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清稗类钞》中也说:“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煮成粥,相沿至今。”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物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还可以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按照现在的标准,我小时候喝的就不叫腊八粥。当时买粮食得用粮票,可即使你有粮票,咱市里的粮站也没有熬腊八粥需要的粮食,想喝也买不上啊。”55岁的市民韩先生对记者说,当年拿着粮本去粮站也有可能换不来绿豆,因为一年一家只供应半斤绿豆,领回来到不了腊八就吃光了。韩先生告诉记者,由于他小时候开封粮食紧缺,根本吃不到腊八粥,腊八那天家人就用白面、大米配上高粱米做成粥给大家喝。

    64岁的市民魏秀花也深有同感。她记忆中的腊八节是没有腊八粥的,“连馒头都很少见”。魏秀花说:“那时候条件不允许,母亲就给我们打个面汤喝,就那已经很高兴了,因为白面当时就很少。”魏秀花感慨地说,当年家里几乎没有白面,主要吃高粱面、白薯、胡萝卜、白萝卜,吃得人营养不良、身体浮肿,“一摁一个坑,那层皮半天起不来”。“当时每家的孩子也多,五六个都是常事。按当年的日子能活到六七十岁都是不敢想的事,那时候五六十岁的看着都是老太太了,但现在我们这些60多岁的老人看着还很年轻。”魏秀花说,记得当年她在胭脂河住时,附近的食堂每天按时按量供应,大家都排着队去吃饭。“今天的好日子都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发展,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百姓现在的幸福生活。”魏秀花由衷地说。 

    腊八蒜腊八醋 吃到过年

    泡腊八蒜是我市的一个习俗,制作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醋,封口放好。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慢慢地就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而泡腊八蒜的醋就是腊八醋,带有蒜香味,腊八醋不仅味道醇正,而且久放不坏。

    腊八节这天当然要吃腊八蒜,腊八蒜在开封又叫变蒜,但想在腊八节吃上腊八蒜就需要提前做。70岁的市民于慧泉对记者说:“我在冬至那天做的腊八蒜,快到腊八时蒜就变绿了,变绿就可以吃了。”腊八蒜每家的做法都不一样,于慧泉是将大蒜、白菜心、葱白放进罐子,倒上醋再撒点盐,然后密封放好。“腊八蒜吃起来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喜欢甜味重的制作时也可以加点糖。”于慧泉说,腊八蒜就甜饭可当咸菜吃,十分爽口。

    而市民金爱国做的腊八蒜则只用到蒜和醋两种最基本的材料,“今年我又做了一大盆,天越冷蒜越绿,我做的腊八蒜就发青发绿,好吃又好看。”金爱国说,“但是天一暖和蒜就变白了,这一点可奇怪。”金爱国告诉记者,腊八蒜就饺子吃最美味,过年吃饺子时就着腊八蒜,再蘸下腊八醋,别提多好吃了。金爱国说:“平常喝酒也会配上腊八蒜,爽口得很。”

    对于钟爱腊八蒜和腊八醋的开封人来说,几乎每家在每年的冬季都会制作腊八蒜,一直吃到过年。腊八蒜可以与牛肉、五花肉和脆藕、杏鲍菇等一同炒,蒜香和翠绿的颜色可令菜色香味俱全。腊八醋除了与饺子一块食用之外,也可在平常炒菜中加入,炒出来的菜不仅有原来的醋味,更多了一些蒜香,也是十分可口。腊八蒜与腊八醋相得益彰,制作简单且不浪费食材,深受勤俭的开封人民喜爱。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传统的腊八蒜和腊八醋见证了人们由贫困到富足的生活,伴随着一代代开封人度过了一年年的腊八节。

    绑炊帚扎耳洞 腊八时节粥香浓

    在开封,腊八节有绑炊帚和扎耳洞的习俗。炊帚又称饭帚,是做饭不可缺少的关键用具。做面食,比如包子、馒头,在和面时可用来当扫面的工具,也可以用来洗锅、刷碗。在开封方言里,帚一般发 (shu)音。

    于慧泉告诉记者,在她小时候,每年腊八节母亲都会绑炊帚。炊帚是用高粱穗做的,高粱穗去籽,用绳捆扎成炊帚。“边做边说‘腊八腊八,穷人互相拉把’。意思就是说,穷人之间要互相拉一把。”于慧泉说,做好的炊帚一般都是自家用,也可以送人。如果亲戚或邻居想要做好的炊帚,不能用手递给他,都是将炊帚扔到地上,让对方捡起来。“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很少用炊帚了,都用洗碗布、清洁球什么的。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厨房用具也越来越好用了。”于慧泉说。

    扎耳洞也一般选在腊八这一天。于慧泉告诉记者,小姑娘腊八这天起床后去院子里跑两圈,腊八天冷啊,待耳朵冻麻木了,家人找来两个绿豆放在耳垂前后,用手捏着硌几下,然后用针扎耳洞。“耳朵都冻木了,也不知道疼。冬天扎耳洞也不容易感染,开春耳洞就长好了。”于慧泉说,这些习俗都是自己小时候经历过的,现在小姑娘们打耳洞都去专业的店里,当年的方法都不再用了。

    采访中,有不少市民对记者说,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腊八粥一年比一年香甜。虽然年幼时不少习俗已难觅踪影,但如今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子孙欢聚一堂过腊八节,是什么也比不了的。一阵阵粥香传来,老人和孩子们的笑脸在一碗碗腊八粥前绽放。在和平、安康的日子里,今年的腊八粥分外香甜。

(作者:安娟娟 责任编辑:刘懿鑫)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虢国夫人游春图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