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沙河上流淌着沙河调
沙河上流淌着沙河调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9 16:16:4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现在想起来,其实应该感谢那些本不属于漯河的戏班和剧种的抢滩登陆,就是因为这漯河艺人本不太情愿的机缘,漯河这块土地上自觉或不自觉地迎来了戏曲艺术的大融合。古语说得好:“和尚不亲帽儿亲,人不亲艺亲。”,都是在“十三块板儿”上吃开口饭,艺人们的互相照顾、互相交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是“罗”、“眷”戏艺人给那些外来的戏班打下手或者配戏,这些艺人也就从姐妹艺术中学到了新东西;而到了后来,打下手配戏的“罗”、“眷”戏艺人渐渐流露出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个性,并逐渐和其他姐妹剧种融合在了一起;特别从豫西、豫北流传至此的梆子戏,因其道白与当地的发音近似,声腔又有着共同的特点,“罗”、“眷”戏艺人很快就和他们融为一体,共同演出的同时互相交流,我学了你的,你也学了我的,渐渐也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分不出你我了,就这样,带有“罗”、“眷”特色的梆子戏出现了,唱戏的和看戏的共同给这样的戏起了个很让人自豪的名字:“本地梆”!当然,这自豪还体现在有时候把“梆”故意说成“班”,意思很清楚,漯河自家的梆子戏,漯河自家的戏班!
    “本地梆”也好,“本地班”也罢,总之,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梆子戏在漯河码头风生水起,并且是由“本地梆”占主导地位的。当时的漯河可谓是好戏连台,名家辈出,直到现在老百姓还耳熟能详的王文才、贾窝、李顺、“垫窝”(刘法印)、靳凤枝、曹喜、梁振启等大都是在当时漯河有名的“五班”、“四街”戏班中大红大紫的名角,而后来在豫剧界开宗立派的唐喜成先生当时在“五班”戏班中还只是“兵头将尾”,可见当时的漯河戏剧圈里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关于“五班”、“四街”的来龙去脉,我将有另文详述,这里要说的“本地梆”不但是漯河戏迷的骄傲,同样也是演员的自豪,每当本地演员去别处搭班,被问及戏走哪一路时,当事者则会毫不谦虚地说:“本地梆!”问者便诺诺根据“本地梆”的戏路安排戏码。可见在当时的戏剧舞台上,“本地梆”的名头还是很响亮的。
    就这样又过了很多年,“戏子”被尊称为演员了,戏班成为剧团了,许多唱戏的唱成艺术家了,戏剧舞台也成了真正的百花齐放了。大概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吧,已经于新中国成立时就被命名统称为“豫剧”的河南梆子已经走出了河南,风靡全国;人们发现,地域广大的大中原孕育出的河南豫剧由于其地域、声腔、演唱、保留剧目及舞台呈现的各具特色而是如此的多彩纷呈,剧目、声腔、表演在每个剧团都有着传承和发展。“本地梆”虽也适时应势融入了豫剧的大家庭,但它独有的漯河特色并没有因为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而灭失,并且因为陆续有外地演员如张岫云、徐艳琴、安金凤、刘梅英等的融入和流动而更加个性化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河南文化界开始研讨豫剧的流派,当时的戏剧理论家,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的冯纪汉先生根据流传地域、演唱个性和演员、演唱特点而把豫剧归纳为“豫东”、“豫西”、“沙河”、“祥符”四大流派,并得到广大文化界、戏剧界的广泛认可,至此,豫剧“四大流派”之说形成。而“沙河调”这个流派,就是因为活跃在沙河流域,最初由“本地梆”发展、演变,最终得名。
    说了这么多,在老百姓的眼里其实都不重要,老百姓看重的是他们喜欢的戏和喜欢的演员。新中国成立前后,豫剧界所有的名角几乎都在漯河码头留下过足迹,人民艺术家常香玉大师为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募款就曾在漯河义演,得到了漯河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慷慨捐助。可见漯河这个地方不但爱戏、爱演员,更爱国。 
    戏给漯河带来了欢乐,戏让老百姓的生活有了味道,所以,老百姓就给了戏和唱戏的人极高的礼遇。信阳的一个茶农,为安金凤先生的戏所迷,每年新茶上市都要专程来漯请安金凤品尝,已历三代,从不中断。而刘法印自新中国成立前出走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重回漯河,街谈巷议的都是“宁看垫窝的光脊梁,不看xxx(一个旦角演员)的花衣裳”;人们听说当年的“小垫窝”回来了,不少热心的观众夜里睡在剧院门口排队买票,演出时竟挤倒了戏院的院墙;当字幕上出现了他的艺名“垫窝”,或是他在幕后叫声“来了”的内叫时,台下就会响起热烈的掌声。诸如此类的事不胜枚举,漯河,以她丰厚的水润泽了戏的天籁之音,以她富饶的土地养育了一代代戏剧的“名角大腕”,更以她的博爱、包容培植出了一朵属于豫剧的艺术奇葩——沙河调。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