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吃喝玩乐 > >沙河上流淌着沙河调
沙河上流淌着沙河调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7/1/19 16:16:45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沙河上流淌着沙河调
    俺村过去玩过戏,漯河最早的科班就是俺村上一个叫于大妮的富户出资办的。如果办到现在,兴许就是地方戏中的“富连成”呢。可惜那只是村人一时兴之所至,并没有办出来什么名头,更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角”来,最光彩的就是在漯河修的戏剧志上留下了一星半点的记载而已,现在不光在圈外,就是漯河专门研究戏剧史的,知道的怕也是微乎其微了。
那时候漯河是大码头,被老百姓叫做“河上”,意思大概和下游同样是码头的周口被叫做“口上”一样,叫起来响亮一些,能让人记住。既是码头,南来北往的人就多,唱戏的走江湖靠码头,这些地方自然是他们的谋生之地。据说,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漯河这么小一个地方,仅能卖票演出的剧场就有十余处,在这里立足的剧团京昆皆有,名角大腕云集,每到夜间,丝竹笙歌不绝于耳,霓虹锣鼓交织闪烁,仅凭这一点,漯河当时得的“小上海”的雅号就当之无愧。
    其实,“演员”、“剧团”都是现在的叫法。顾名思义,“演员”就是演戏的人,“剧团”就是演戏的团体,然而这只是常规的叫法。现在的戏迷也像球迷那般狂热,对自己喜欢的演员或剧团像球迷对球队和明星球员那般崇拜,把自己喜欢的或多少唱出点名气的演员称“艺术家”或者“大师”,剧团也要被叫做什么“演艺中心“或者是“演艺集团”等。其实这样的热捧也就是让那些被捧者心里得劲一会儿而已,说到底,不管是演员还是剧团,戏唱不好在村人眼中就啥也不是。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剧团叫“戏班”,演员叫“戏子”。说起“戏子”,还有个笑话呢。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还跟着剧团当“戏娃子”,那天到乡里唱高台,途经一个村庄,孩子们看到拉了我们的马车觉得稀罕,撵着车后高叫“戏子”。车上的老师很是反感,一骨碌跳下车就去制止;一个孩子不知就里,还以为车上跳下的人要去打他,拔腿就往家跑。待他跑到家里,气喘吁吁的老师后脚撵到。人家大人正在门口做针线活,看到孩子哭着躲到了身后,急忙拦住后边跟来的张牙舞爪的老师问道:“咋了?小孩惹啥事了?”我的老师未待把气喘匀就摆理说:“他……他叫俺戏子……”孩子家的大人未待老师说完,顺手拿手里正纳的鞋底照着孩子的脑袋就是一下说:“不亏!不知道人家翻身了?人家不叫戏子了,应该叫圆演子!”那时候我们在马车上一直等着老师撵上后的结果,看到老师灰头土脸的上了马车就急忙问:“老师,撵上了没有?”老师没有告诉我们结果,只告诉我们说:“还不如当个戏子呢!”我说这话的意思是说“戏子”这两个字虽然现在听起来觉得对这个行业有点大不敬,但在这种称谓盛行的时代,沙河两岸的戏却能伴着老百姓的粗茶淡饭进肚,长了精神,壮了体魄,撑起了蓬蓬白帆在蜿蜒的河床上通江达海。
    据记载,漯河最早流行的是“罗戏”和“眷戏”,这两个剧种我也只是从志书上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式,不要说我了,就是比我长上一辈的老艺人怕也是没有见过的。我从史料上得知,这两个剧种曾经于清中叶在漯河风行一时,后被清地方政府以老百姓热衷于各村跑着看戏而荒废了农桑,再有戏文中传播“淫词俚语,有伤风化”为由给禁了。其实,这些理由只是个幌子,真正的原因则是那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文一般都不受官府待见而已。不管怎么说,风行一时的“罗戏”、“眷戏”从那时起就不复存在了。
    曾经被明代知县王季立赞为“江南百货萃,此处星辰罗”的水旱码头没有了戏的日子是苍白的,靠卖体力为生的船工和搬运工着实需要精神生活排谴劳动后的空虚,然而,此时的漯河却因为戏的禁演而陷入娱乐生活的真空。于是,一些外来的戏班和剧种乘虚而入,纷纷登陆漯河,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梆子”、“越调”、“楚剧”、“汉调”等戏班和剧种就堂而皇之占领了漯河这块戏剧的风水宝地。作为漯河的老百姓,自己喜欢的戏看不成,不喜欢或者不熟悉的也得看不是?而作为漯河的戏曲艺人,罗戏、眷戏不让唱,那填饱肚子的事不得自己想办法吗?“猪往前拱,鸡往后刨。”是活人就不能被尿憋死!于是,生活无着的“罗”、“眷”戏艺人不得不含泪腆着脸去给那些占据了自己的领地、抢了自己饭碗的其他剧种和戏班搭班了,他们需要用劳动养家糊口。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
相关旅游资讯
景区推荐
推荐景区
最新热门资讯
旅游攻略
美图欣赏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50178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