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镇:“金诸葛”的红色印迹(洛阳名镇系列 4)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16:53:39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几年以后,梁鸿涛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不仅在洛阳有商号,而且向全国各大城市发展。他在洛阳北关到火车站一带商号最多,被称为“梁半站”,绰号“梁财神”。
发财后的梁鸿涛乐于助人,经常扶贫济困。在抗战期间和1942年大灾荒时,他在洛阳、西安都开了舍饭场,解决了不少难民的吃饭问题。因此,他在社会上声誉颇好。
梁鸿涛生意做大后,很注意培养人才。他不喜欢西式学堂,就在家乡、西安等地办了“义校”,请先生教四书五经。
新中国成立后,梁鸿涛在各地的商号按照国家政策实行公私合营,他常住西安,多往返于西安、广州,1966年病逝于西安,归葬于梁村。
中共豫西特委立足于梁村
“梁财神”的老家梁村是抗战时期中共豫西特委的主要活动区域。今年70岁的梁章安曾多方搜集资料,给我们讲述了那段历史。
梁章安说,那时的梁村有着良好的革命条件,首先是交通不便,梁村地处偃师、伊川交界处,距洛阳城12.5公里,与洛阳城隔着伊河、洛河,较为偏僻,地理位置特殊;其次是梁村的地下党员较多,便于开展工作;再次是梁村没有出现土匪、刀客等,群众基础较好。
1938年前后,梁村群众接受进步思想,赵天锡、李再生等一大批中共党员,以梁村小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这里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从1938年8月起,中共豫西特委(1938年年底改为中共豫西省委)多次在这里秘密召开重要会议,研究部署豫西近30个县、市的抗战工作,领导群众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年底,中共豫西省委在梁村成立了洛阳中心县委,下辖洛阳、孟津、伊川三县的党组织。洛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汉周、组织部部长王明党、宣传部部长傅希晨等,均来到梁村,在该村小学担任教员,一面公开教书,一面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当时的梁村小学有两处校舍:一处设在村中的梁家祠堂(即梁氏家庙),一处设在村子北寨门内的禹王庙。1938年秋,中共豫西特委机关报《前锋报》创刊,印刷厂秘密设在梁村小学禹王庙校舍内。
身为教员的地下党员们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负责编印《前锋报》的王延华和张默就回到既是宿舍又是印刷厂的禹王庙魁星楼二楼,通宵达旦地工作。
《前锋报》每期两版,印数约400份,内容包括党内文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等。《前锋报》印出后,由地下交通员带到洛八办,再送往豫西各地。
如今,梁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间小路变成了直通市区的宽阔大道,到关林仅需十几分钟车程。
2001年6月,梁家祠堂建成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特委《前锋报》印刷所旧址革命纪念馆。梁章安的多年努力也有了收获,在梁家祠堂正房内壁上,陈列有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特委《前锋报》印刷所的介绍文字及图片资料,内容丰富,再现了革命岁月。
[1][2]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