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店镇位于伊滨区东南部,北邻庞村镇,西达李村镇,南倚万安山与伊川县吕店镇接壤,东接偃师市大口镇。寇店镇原名烟岭镇,因宋代名相寇準在此居住而更名。境内有北魏水泉石窟、东汉帝陵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寇準故居、大谷关等历史文化遗迹。
东汉皇帝看中的风水宝地
在寇店镇官方网站上,“寇準故居地,大谷雄关处”成了该镇的宣传语。关于寇準故居和大谷关附近的水泉石窟,本报已经多次报道过,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洛河以南的东汉帝陵。
“生在苏杭,死葬北邙”,国人大多将邙山看成理想的长眠之地,但据史书记载,东汉有6座帝陵位于洛河以南。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建都洛阳,共历12帝,除末代皇帝献帝刘协外,其他11位皇帝死后均被葬在洛阳。这些帝陵分布在两个区域内:一个是邙山陵墓群的东汉帝陵区,即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部;一个是伊滨区南的东汉帝陵区。
考古人员推测,前一个区域主要安葬了5位东汉皇帝,为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顺帝宪陵、冲帝怀陵、灵帝文陵。2001年,这个区域被纳入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后一个区域共发现墓冢168座,其中帝陵有6座,应为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2013年,这个区域被纳入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晚报》记者在寇店镇干村附近看到,有几座东汉帝陵历经1000余年风雨沧桑,仍能看到庞大的墓冢封土。
千古雄关大谷关
可与东汉帝陵媲美的是,设于东汉末年的大谷关(又名太谷关),为洛阳八关之一,是汉魏洛阳故城的南大门。该关遗址位于寇店镇水泉村,风景秀美。(详见《洛阳晚报》2012年5月24日C03版《大谷关:山树苍郁景色秀》)
寇店镇镇志办主任张幸国先生带我来到大谷关,雪后的大谷关别有一番韵味。山谷内为大片田地,麦苗青青,积雪尚存。中午时分,融雪水汽形成轻雾,加上山谷中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密集,远远望去,大谷关的关口给人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大谷关因其地势险要,自东汉设关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沟壑纵横,战时可埋伏重兵,断绝南北交通。
在近代,大谷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1926年,军阀混战,岳维峻部数团溃兵于大谷关遭民团截击,数百人丧生。1944年,皮定均率部在大谷关抗击日军,偃师、伊川“边区自卫队”在队长马怀珍的带领下,在水泉村多次与日军作战。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