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店镇:大谷雄关留英名(洛阳名镇系列 3)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6/12/12 16:52:18 来源:洛阳市旅游局 点击次数:
大谷关在抗战时立了大功
寇店镇村民郭清俭还清楚地记得1945年农历四月十一发生在大谷关的那场战斗。日军越川部与伪军、汉奸勾结,来到水泉、五龙一带打家劫舍,抢掠奸淫。当时,马窑村地下党支部书记马怀珍,已在偃师、伊川交界地带秘密组织人民自卫武装,80余人配有步枪、掷弹筒、手榴弹等轻型武器,经常活动在万安山一带。各村群众在地下党员的组织下,纷纷拿起土枪、土炮、大刀、棍棒,随时准备打击来犯的日伪军。
马怀珍让自卫队队员分布在大谷关中的有利位置,做好战斗准备;紧急召集附近各村负责人研究对策,部署战斗方案;让各村协同作战,利用大谷关的有利地形,对敌人形成包抄之势,先让日本鬼子入“瓮”,然后围堵,最后“瓮中捉鳖”,并约定枪响三声为战斗号令,各村统一行动。
第三天,日本鬼子又进村了。随着东山头上三声枪响,周围山腰、山头的枪声爆竹般响了起来,一场围歼日伪军的战斗打响了。日伪军抱头鼠窜,附近各村群众在山头上予以夹击、拦截。
日本鬼子利用地形作掩护,一面还击,一面顺势逃进东山沟。埋伏在那里的勇士们以爆豆般的枪声迎头痛击,不少日本鬼子中弹身亡。
腹背受敌的日本鬼子惊恐万状,夺路向北撤退,没想到又遭到埋伏在小关爷庙附近群众的伏击,只好挣扎着向西山攀登,占据高地后,用机枪掩护撤退。自卫队迂回到敌后,用掷弹筒还击敌机枪,双方对峙到傍晚,日伪军狼狈西逃。
孙贡九总纂民国《洛阳县志》
近代大名鼎鼎的孙贡九先生,就是寇店镇孙窑村人。
1985年3月,孙贡九曾撰文《孙诒鼎自述》,回顾自己的一生。孙诒鼎,字贡九,生于1899年。其父孙绍康曾就读于洛阳周南书院,贡九自幼随父读《四书》《五经》,旁及子史骚选,国学根基扎实。1915年,其父病故,贡九仅17岁。父死前曾嘱其师从孟津许石衡(鼎臣)先生。次年,贡九遵父嘱求学于许石衡门下。仅过半年,贡九因家贫辍学,只得归家耕读。好在孙绍康生前藏书甚多,孙贡九得以博览群书。每隔数月,他总要携习作求教于许石衡。许先生尽心讲授,贡九由此学业大进。
1934年,许石衡在洛阳县城修《孟津县志》,设志馆于豫西救灾会院内,邀贡九参与此事。他们历时3年,完成了修志工作。
1941年,洛阳县志馆成立,县长王法舜聘请孙贡九任编纂。后来,孙贡九出任总纂。
《洛阳县志》于1946年完成,未刊印,至今仍为稿本,且为海内孤本。这本民国洛阳县志,上承清代嘉庆魏襄纂《洛阳县志》,下继今《洛阳市志》,是洛阳地方文献中的重要部分。全志不分卷,共分25门类,装订成32册,在宣纸上以楷体写就,记录了民国时期洛阳的方方面面,颇有史料价值。
新中国成立后,孙贡九先生曾赴陕、甘一带行医,1956年回到家乡。1983年,洛阳市志编纂委员会曾聘其为特约撰稿人。1986年,先生病故,遗著有《大谷山房诗集》《大谷山房文集》《大谷山房诗话》《拜稧(qiè)室医录》等。
[1][2]
(作者:余子愚 责任编辑:12301-3)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