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贡茶首推北苑贡茶。北苑御茶园成为五代闽帝的官方茶园后逐渐为世人所知,到了宋代,北苑御茶园所产的北苑贡茶很快兴盛起来,并成为天下第一品。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评价:“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
建瓯市作家协会主席宋恒从事茶文化研究多年,出版了4部茶文化专著。他指出,北宋立国之后,一方面,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增强,进入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的时期,经济文化逐步发展繁荣;另一方面,由于宋代统治者的嗜好,再加上茶叶制作工艺的进步,北苑贡茶很快享誉于世。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北苑贡茶院共有官焙32处,主要取北苑附近方圆数十里山场所产茶制作,产量极低。到后来则不断扩大规模,产量也大幅增长:元符年间岁贡18000片,至宣和年间则达到47100片。《嘉靖建宁府志》载,宋代北苑官焙有32所,小焙数十所,分内园、外园,内园36处是专供“玉食”的,外园38处是采制赏赐大臣用。按宋子安的《试茶录》等专著,内园、外园面积不少于100平方公里。每到采制季节,便征召建宁府六县丁夫上山采制,多则七八万人,少则五六万人,远远超过前代。
北苑贡茶的茶形是在唐宋时流行的饼茶基础上精加工而成的,更为精致,也更加突出皇家特色,其中一道工序就是以模具压制茶饼,而这种带有龙凤图样的模具,由宋太宗专赐。用这种模具制成的茶,因茶饼上有龙凤图案,被称作“龙凤团茶”“龙团凤饼”。
北苑贡茶名扬天下与两位名人有关系,即所谓的“前丁后蔡”。“前丁”即丁谓,北宋太宗朝进士,咸平初年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造北苑贡茶。他精明能干,对北苑茶精工细作,出品十分精湛。他造“大龙团”进贡皇室,其品质较龙凤团茶更为精良。他每年监造的“大龙团”“不过四十饼,专拟上贡,虽近臣之家,徒闻而未见”。这让人对北苑贡茶更加心向往之。他著有《北苑茶录》一书,记录了贡茶采制之法。“后蔡”是指蔡襄,庆历中,蔡襄任福建转运使,改制“小龙团”,其品极精,备受追捧。原来的“大龙团”是八饼为一斤,改制后的“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更为精致。欧阳修说:“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以至于当时的王公将相都有“黄金可求,龙团难求”之感叹。熙宁年间,贾青为福建转运使,又造出比“小龙团”更加精奢的“密云龙”,“密云龙”也是二十饼为一斤,但等级在包装上加以区别,双袋装的叫双角团茶,不论大小都用“绯”包装,用来赏赐大臣,而御用则独用“黄盖”。
北苑贡茶制作不计成本,到宋徽宗时期其品质更为精良、名贵,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宣和年间,郑可简为福建转运使,又改制“小龙团”,采新茶的尖,蒸熟后再将茶芽外部剔去,只取最里面像银线般的那一细芽,用清泉浸润然后再制成团茶,制成后有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整个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种就有四五十种之多。
据史料记载,北苑贡茶一年分十余纲(次),先后运至京师。唯“白茶”和“龙团胜雪”,惊蛰前即行采制,十日完工,以快马运抵京师,号曰“头纲”。“玉芽”以下,依先后顺序,及至献毕,夏已过半。欧阳修有诗云:“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每年采制新茶时,都要举行仪式,监造官和采制役工都要向远在京师的皇帝遥拜。造出第一批新茶,快马直送京师,保证新茶在清明前送到。
北苑贡茶的采制技术十分讲究,据宋代赵汝励《北苑别录》介绍,基本过程是采茶、拣茶、蒸茶、洗茶、榨茶、搓揉、再榨茶再搓揉反复数次、研茶、压模(造茶)、焙茶、过沸汤、再焙茶过沸汤反复数次、烟焙、过汤出色、晾干。尤其是采茶,规定在天亮前太阳未升起时开始采茶,因夜露未干时茶芽肥润,制成之茶色泽鲜亮。北苑凤凰山上有打鼓亭,采茶时节,每日4时击大鼓,令群夫在凤凰山集合,监采官发给每人一牌,入山采茶,并规定一律用指尖采摘,以防茶芽受损,到8时鸣锣召回,防止多采。由于在茶叶采制方面精益求精,北苑贡茶名声越来越大,以至于后来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
宋代最为流行的饮茶活动就是斗茶。而斗茶起初是因为贡茶对茶叶的严格精选而流行起来的。中国现代红茶之父、闽北地区著名茶叶专家叶兴渭的祖先也是唐朝时来自光州(今河南固始)。他告诉记者,唐末五代时期,斗茶就已经成为福建地区的民间习俗。此时的斗茶比拼的是茶叶采摘的早晚、茶汤鲜爽和色泽深浅。北苑贡茶制度建立后,斗茶就成了如何选出最好的茶叶上贡给皇上的一种方式。每到初春产茶之际,官府主导的斗茶会在建州举行,茶农们精心挑选上等茶叶点制茶汤,由官府择定哪种茶叶适合进贡给皇上。后来,斗茶之风风靡全国,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热衷于斗茶。
宋朝灭亡后,元朝并不特别重视北苑贡茶,到明朝朱元璋下令罢造龙凤团茶,独领风骚数百年的北苑贡茶遂衰落下去。
河南省旅游资讯有限公司 主办
河南省多纬网络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及独家负责媒体运营
网络视听许可证1609403号 豫ICP证号:B2-20040057 豫ICP备090154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