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开封:《清明上河图》中的开封饮食(上)
http://www.hnta.cn 添加时间:2015/3/23 10:29:41 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 点击次数:
我对《清明上河图》的印象是1995年年初建立的。因为报考专业要到高招办报名,当时年轻,与同学建军相约骑自行车到开封。从高阳到开封50公里的路程,我们清早出发,8点多已经到了开封近郊。当年的道路上有不少柳树,虽然经历了冬天的肃杀,初春时节迟迟没有吐出新绿,但是,那些柳枝、那些像舞女腰身的柳树却一下子打动了我,这不就是《清明上河图》中的柳树吗?枝条下垂,随风摆动,树干造型各异,十分入眼。我知道,我们的目的地就是这幅传世名画的诞生地。近千年之后,依然在名画的故乡领略到路边杨柳的风姿和神韵,我不禁心生感慨。那已经不是一般的杨柳,而是有着宋韵异彩的精灵。正是这一次的直观感受,彻底征服了我的心。北宋旧都,东京梦华犹在,万千繁华还存。后来,厮混于这座城池,把异乡当成了故乡,曾经按图索骥,寻找舌尖上的旧梦。岁月可以嬗变,但是味道不变,在开封,我找到了《清明上河图》中饮食的遗存。食物有时候会随着年代改变,但是乡愁却无法抹去。在开封,也只有在开封,才可以找到繁华宋都的温婉记忆。
没有一座城像开封这样,汇集天下美食,无论是高档饭店还是市井风味,皆可满足不同层次的食客需求。《清明上河图》中有一家孙羊正店,日本人写的一本关于《清明上河图》的书解释说是姓孙的卖羊肉的店。这种仅仅从字面上的理解,实在错矣。在北宋,羊和马都是军需用品,不可随意交易,往往用毛驴和黄牛代替,北宋是典型的民富国穷,尤其开国皇帝赵匡胤,一开国就奠定了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北方虎视眈眈的游牧民族,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早就垂涎欲滴,于是赵宋朝廷不得不加紧对战备物资的控制,马和羊即名列其中。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 辽国在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在北宋也只有宫廷贵族才可以吃到羊肉,那个时候羊肉属于高端食材,民间也只偶尔有羊下水在市场出现。讲到此处,诸位就会明白孙羊正店卖的不是羊,这家店的老板姓孙名羊。正店就是可以批发酒的大店,属于高级酒楼,当然也经营食物。
开封酒店很多,许多地方“多是酒家所占”。 孟元老说“在京正店72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这72家大酒店中有许多酒店非常有名,如曲院街街南的“遇仙酒楼”,该酒楼后有戏台,故人们把这座酒楼称为“台上”,因遇仙酒楼名气大,时有“最是酒店上户”之誉。正店门首扎设彩楼欢门,夜晚灯烛辉煌。《清明上河图》中绘有彩楼欢门达7处,其中6处为酒楼。其中,孙羊正店的彩楼欢门高达两层,装潢华丽、气势非凡。酒楼里面的装修也令人耳目一新。如矾楼(丰乐楼),宣和年间被整修为3层楼高,并由相向的5座楼组成,楼与楼之间“飞桥栏槛,明暗相通”。各楼有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十分雅观。 甚至一些脚店的门面也搭有彩楼,装饰得十分醒目。有的正店还在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标志物,对此吴自牧在《梦粱录》卷16《酒肆》中解释道:“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韩顺发先生研究《清明上河图》,发现孙羊正店大门外檐下悬挂着4具状如栀子果实的装饰,他认为这就是栀子灯。“这4具栀子灯中有一灯装饰别致、引人注目,这个别具一格的栀子灯是孙羊正店的秘密标记,在向顾客暗示店内藏有娼妓就陪。”
正店有权酿酒,从政府那里购买酒曲。而脚店没有酿酒权,也不能采购酒曲。他们零售给顾客的酒是从正店批发来的。如矾楼每天有脚店3000户在该店取酒沽卖。有3000户中小酒店到矾楼批发酒,整个东京中小酒店的数目可想而知。
在北宋,正店都酿有自己的名酒,如矾楼的眉寿、和旨,遇仙楼的玉液,仁和楼的琼浆,任店的仙醒,高阳店的流霞等。这些店肆名酒足可与宫廷大内的御酒媲美。在北宋时期,只有宗室、皇亲国戚和有品级的官员才有资格买曲酿酒,但所酿之酒只能供自家饮用,不得沽卖。
所以说,孙羊正店是一家高级酒楼,酒楼食具雅洁、菜蔬点心种类繁多,但是价格昂贵,相当于现在的五星级酒店消费。 一次,孟元老和几位酒肉朋友进正店对饮,人虽不多,店家照样用一等琉璃浅棱碗,一顿下来,不管吃与不吃,就要花银钱近百两。正店之外还有许多小酒店,卖些煎鱼、鸭子之类家常下酒菜,“每份不过十五钱”,十分便宜。
《清明上河图》中“十千脚店”的酒是从正店批发来的,“十千脚店”大门两旁的外檐柱上钉挂有两个长方形的突出牌子,左方书“天之”,右方写“美禄”,这是店主在向顾客传达本店的酒味美醇厚。
(作者:刘海永 责任编辑:陈艳华) 【回到顶部】 【返回上页】 【关闭窗口】